Page 10 - 《近代史研究》2022年第五期
P. 10
2022 年第 5 期
①
以肥庄稼。” 开挖洪水渠一般在冬季进行,冀西洪水渠有的地方“长 50 丈,宽 1 丈,深 3 尺”。 ② 洪
水由进水口入渠后漫灌滩地放淤区,受滩地地埂阻滞,逐渐停淤,余水由放淤区出水口泄水入河。
出水口最少要高出进水口半尺到 1 尺,这样才能便于淤泥平畦,放淤才易平均。 ③ 洪水期滩地放淤
不仅能为冬小麦种植改良土壤,若放淤效果好还可种水稻,否则即种豆类等作物 ,其关键在于河
④
流泥量。 尤其是水稻,在洪水期稻地若能及时放淤上泥,则能保障秋收。 ⑤ 洪水期河流的泥量并非
始终不变,只有在泥量充分的条件下,才能实现放淤效果。 滩地民众对此有深刻认知:“唐河洪水
放淤最多不过两天,两天后泥量大减,放淤即不易成功。 沙河不过一天,其他小河时间更短。 放淤
主要是利用最初二、三次之洪流,以后再发洪水,含泥量大减,放淤不易。” 于是,根据河流泥量多
⑥
寡而择机放淤关乎放淤效果。 以唐河为例,1944 年 7 月 17 日,唐河泥量很大,定唐县一区抓紧时
机放淤,有的村利用洪水造地成滩;有的则引洪漫灌增肥,全区据估计约可增粮 300 多石。 ⑦ 1945
年 7 月 14 日,唐河发“浑水”,政府组织唐县群众“急切放淤”,该县一区放淤即达 15 顷以上。 ⑧
放淤是滩地生产过程中的集体工程,各级政府及其领导下的各级生产组织通过制定相关制度,
在汛期有效督导、组织各滩放淤。 各地放淤首先由各级政府、生产委员会统一领导、督促指导并要
求逐级落实。 1944 年 7 月 13 日,晋察冀边区生产委员会指示各地注意雨季放淤工作,强调放淤工
作是突击工作,要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应于事先周密检查。 在组织领导上,边区生产委员会要求
各级生产委员会对放淤工作要按区按河流大小分别领导,“县级力量要放在各个大河,区级力量要
放在各个小河,一定要与村生产委员会及滩地委员会密切结合,把工作组织到每个干部身上”。 为
防止放淤时发生争水纠纷,边区生产委员会强调各地要加强组织管理,放淤时“务使沾益均等,避
免争水纠纷”。 ⑨ 解放战争后期,边区政府仍强调各地要依据自身力量、技术认真落实不同级别的
1
○
放淤工程的兴修。 0 其次是由滩地管理委员会按照上级指示直接领导,在放淤时统一组织、统一管
1
○
理,避免放淤时偷水、争水。 1
边区各级政府、组织也高度重视放淤时的防洪工作,形成了严格的督导、检查制度。 1944 年 7
月 13 日,晋察冀边区生产委员会指示各地注意雨季防洪工作,要求防洪与放淤要同时并进,严防只
顾放淤不顾防洪的偏向。 边区生产委员会要求,在各滩放淤时必须有专人防守堤坝,遇有裂口、裂
缝和坍塌要马上整修堵塞。 在组织领导上,各级生产委员会依照河流大小组织力量领导放淤防洪
工程,县级生产委员会领导各大河防洪放淤,区级生产委员会领导各小河防洪放淤。 县、区生产委
员会与“村生产委员会及滩地委员会密切结合,把工作组织到每个干部身上,……每放一次淤,要
1
2
进行检查一次、整修一次”。 ○ 总之,冀西滩地放淤技术、制度的成熟,实现了对洪水期河流环境的
有效管理、利用,不仅具有护滩、灌溉、培肥、造地、改良土壤等作用,还能“调节洪水,减少泥沙下
① 《今日辞典》,《人民日报》,1949 年 4 月 12 日,第 2 版。
② 《唐县和家庄十天完成一道混水沟》,《晋察冀日报》,1945 年 7 月 20 日,第 2 版。
③ 《冀晋区 1948 年上半年水利建设总结》(1948 年 7 月),《华北解放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第 1 辑,第 977 页。
④ 《定唐雹水一天中淤泥成滩百余亩》,《晋察冀日报》,1944 年 7 月 23 日,第 1 版。
⑤ 《滹沱河混水涨发 稻田放淤大部完成》,《晋察冀日报》,1944 年 7 月 25 日,第 1 版。
⑥ 《对今年防洪放淤的几点意见》,《晋察冀日报》,1944 年 7 月 22 日,第 1 版。
⑦ 《定唐雹水一天中淤泥成滩百余亩》,《晋察冀日报》,1944 年 7 月 23 日,第 1 版。
⑧ 《唐河沿岸滩地放淤组织得好群众放心》,《晋察冀日报》,1945 年 8 月 1 日,第 2 版。
⑨ 《对今年防洪放淤的几点意见》,《晋察冀日报》,1944 年 7 月 22 日,第 1 版。
○
0
1 《北岳行署指示 沿河村庄放淤积肥》,《人民日报》,1948 年 9 月 23 日,第 1 版。
○
1
1 《唐河沿岸滩地放淤组织得好群众放心》,《晋察冀日报》,1945 年 8 月 1 日,第 2 版。
○
2
1 《对今年防洪放淤的几点意见》,《晋察冀日报》,1944 年 7 月 22 日,第 1 版。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