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 - 《近代史研究》2022年第五期
P. 11

程  森 /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冀西河滩地开发与环境治理(1937—1949)


                                                      ①
                               泄,有利于下游治河工作” ,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
                                   (三)滩地治理的民主化与集体化:管理制度与耕种方式变革
                                   1939 年之前,冀西个别滩地延续着封建色彩浓厚的旧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滩地耕种各自为

                               政,滩地治理弊端丛生。          ②  1939 年大水灾之后,冀西滩地逐步恢复,晋察冀边区党和政府积极推动
                               滩地管理制度变革,旧的管理制度随之瓦解,最终确立了在滩地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统一治理、集体

                               耕种的滩地治理、生产管理制度。              ③
                                   具体来说,各滩成立滩地管理委员会(简称滩委会),为滩地实际领导组织。 滩地管理委员会

                               在修滩前负责制定修滩计划,核估滩地使用年限,并监督垦修;修滩后则负责组织滩地生产。                                          ④  大
                               滩滩地管理委员会设正、副主任各一人,小滩只设主任一人。 滩委会正、副主任负责计划、领导、推
                               动全滩一切生产事宜。 滩员编组,每组设组长一人。 滩地管理委员会下设总务、领工、水头、教育四
                               股,各股设股长一人、干事若干人。 领工股负责带领滩员下地做活,分派活儿等;总务股负责记工、
                               齐工、记账、筹措柴草与木料、分配粮食等;水头股负责压坝、浇地、放淤等;教育股负责滩员教育、调
                               查、统计、报告等。       ⑤  与滩地管理委员会相配套,滩地还确立了会议汇报制度,以便最大范围保障全
                               体滩员的民主权利,促进滩地开发效益最大化。 该制度包括全体滩员大会、滩地委员会会议、滩地
                               小组会议和滩地生产汇报。 全体滩员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 ,选举与罢免滩委会的委员,决定全年
                                                                                   ⑥
                               滩地生产计划等工作,一般一年召开三次。 滩地委员会会议半月召开一次,主要加强滩地生产的过
                               程管理。 滩地小组会议一星期一次,主要内容是检讨、批评、传达、反映意见等。 滩地生产汇报,即
                               根据生产段落或者特殊情况的发生(如病虫害)等加以汇报。
                                   如前所述,近代以来冀西大河洪泛频仍,从而增加了滩地治理的压力和难度,而传统个体劳动、
                               各滩各自为政的耕种方式已不能适应这种生态形势。 滩地管理委员会是滩地成员民主选举产生
                               的,具有合作和集体主义的特点,在其领导和推进下,又反过来对滩地耕种方式产生作用。 于是,
                               1939 年大水之后冀西滩地逐渐形成了三种耕种方式———大集体耕种方式、集体耕种与分组耕种方
                               式、集体耕种与分户耕种方式,后两种又名“大集体与小集体耕种方式”。                               ⑦
                                   大集体耕种方式是指参加修滩的所有滩股,集体耕种、集体收割、按股收工、按股分粮。 滩地一
                               切收获完全归滩员所有,一切工、费由滩员按股分担;滩地生产工具除铁锹、小锄外,都为滩地公有;
                               滩里庄稼都在公共打谷场上碾打。 实行这种耕种方式主要是新成滩,因为新成滩需要持续整修和
                               保护,且这些滩都为“公滩”,由滩委会掌握,从各小组拨工经营。 设立公滩的主要目的是在水灾时
                               弥补滩员损失之用,若无水灾,则按出工多少分配收益。 大集体耕种也是滩地生态退化背景下的耕
                               作调适行为,其好处在于修滩、护滩力量大而集中,不仅易于团结、领导群众克服了小农经济生产上
                               的许多缺陷,使压坝、浇地、放淤等过程中不致发生争水、偷水、打架、斗殴等现象,而且也便于推广

                               新的科学技术知识,以及适应战斗环境、易与武装结合。


                                  ①  《利用冬闲兴建水利》,《人民日报》,1948 年 11 月 3 日,第 1 版。
                                  ②  继昌:《滹沱河沿岸滩地问题的解决》,《晋察冀日报》,1944 年 4 月 6 日,第 2 版。
                                  ③  申廷秀、郭家和:《阜平县的成滩合作互助》,《中国农报》1951 年第 9 期,第 21 页。
                                  ④  《晋察冀边区垦修滩荒办法》(1939 年 9 月 17 日),魏宏运主编:《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 第 2
                               编,第 249 页。
                                  ⑤  阜平滩地生产研究委员会:《阜平滩地的耕种方式与组织领导———阜平滩地介绍之二》,《 晋察冀日报》,1944 年 5 月 25
                               日,第 2 版。
                                  ⑥  在滹沱河流域,又称为地户代表大会,见继昌《滹沱河沿岸滩地问题的解决》,《晋察冀日报》,1944 年 4 月 6 日,第 2 版。
                                  ⑦  阜平滩地生产研究委员会:《阜平滩地的耕种方式与组织领导———阜平滩地介绍之二》,《 晋察冀日报》,1944 年 5 月 25
                               日,第 2 版。
                                                                                                                    1 3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