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 - 《近代史研究》2022年第五期
P. 9

程  森 /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冀西河滩地开发与环境治理(1937—1949)

                               的。 在 1945 年的大生产运动中,冀西各县在政府支持下护滩成绩突出。 平山滹沱河沿岸滩地护滩
                               工程“用石料 2500 方和 2400 万元的木灰用材,打下了平山滹沱河 36 个滩,300 多顷土地在一般高

                               洪水的巩固基础”。        ①  行唐修筑了沙河大堤及伏流等河堤坝;灵寿磁河沿岸堤坝经大力整修,使 80
                               多顷滩地得以巩固。         ②
                                   生物护滩是指为固堤、固滩、滞洪、抗蚀,在滩地外沿种植根系发达的木本和禾本植物。 滩地所

                               种植物主要是芦苇、柳树和荆条。 芦苇种植一般采取采茎青压和连根青压法,所以被称为压苇子。
                               当芦苇发展成群落后能有效削减到达滩岸的波浪能量,因此压苇子不仅可以固堤防洪,也可以淤住

                               河流携带的泥沙,增加滩地面积。 滩地栽植的柳树、荆条等木本植物一般被称为护滩林,最为普遍。
                               1944 年 6 月,边区政府号召阜平县群众大力营造护滩林,以防雨季洪涝,全县共“栽护滩林 50000
                               余株,又 60000 余丛,压苇根 30 余亩”。         ③  护滩植物一般种在滩地护滩堤坝或护滩石墙外侧,以及
                               在滩渠埂两侧栽植。 滩地渠口或防洪坝口在洪水期最易被冲塌,成为威胁滩地的源头,民众也会栽
                               植护滩林设法加固。         ④  有的滩地采取入股合作的方式栽种护滩林,如 1944 年春季灵寿县生产委员
                               会号召在磁河下游“造林护滩”,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论男女、老幼贫富,凡交来树秧、种,参加做
                               工,出农具都顶工,将来分获所得”。               ⑤  至 1944 年 8 月,磁河两岸 1500 余亩滩地已种植护滩林 30
                               余万株。
                                   (二)放淤:洪水期灌溉制度与环境管理的成熟
                                   1937 年后,冀西滩地仍延续此前的作物结构,主要作物为小麦、水稻、玉米,棉花、豆类和少量
                               杂粮。 在华北平原,农民普遍采取小麦与小米或玉米等旱地作物套种的种植制度 ,而冀西滩地却
                                                                                                       ⑥
                               是水稻与小麦套种,小麦与水稻、玉米套种,玉米与豆类作物间种的种植制度。                                   ⑦  这种高度集约化
                               的土地利用方式能提高土地、光能利用率,提升了滩地作物种植的边际效应,达到增加滩地产量的
                               目的。 当然,任何种植制度的实施必须以保证土壤肥力的持续供给为前提,这在冀西滩地尤为重
                               要,滩地群众主要通过洪水期放淤来解决这个问题。
                                   从现代水利工程角度来说,放淤是指把含有大量泥沙的河(洪)水引入荒地、洼地、盐碱地或其
                               他农田,使泥沙落淤,增加土壤肥力而改良土壤的措施。 冀西大河汛期一般在 7—9 月,各滩放淤主
                               要在这一时期。 不过,1937 年前冀西滩地经营、修护各自为政,社会环境限制了滩地放淤的有效施
                               行,滩地放淤恐怕并不流行。 因为洪水期河中杂物增多、水势迅猛,放淤有着严格的时间、技术要
                               求,若非妥善组织、统一领导,不仅不起作用,反而会引发洪水冲淤滩渠,冲毁滩地。 1937 年后,在

                               中国共产党领导、组织下,冀西滩地洪水期放淤相关技术和制度逐渐成熟。
                                   在放淤技术上,放淤时开挖洪水渠,且与普通水渠规格不同;放淤时观察河流泥量,各滩群众能
                               充分掌握放淤时机。 1949 年 4 月,《人民日报》对放淤有专门解释:“放淤是靠河地区农民种滩地肥

                               田的一种办法。 作法是通河挖一小沟,把河水引入田里,使河水中含有的渣滓、浊泥等沉淀到田里,





                                  ①  子钧:《1945 年冀晋区水利建设》,《冀晋日报》,1946 年 1 月 1 日,第 4 版。
                                  ②  《四专区开渠修滩七万八千亩》,《晋察冀日报》,1945 年 7 月 18 日,第 2 版。
                                  ③  《阜平总结第一阶段大生产》,《晋察冀日报》,1944 年 6 月 16 日,第 4 版。
                                  ④  《四专署实业科关于下发平山西李家坡防洪修滩宣传材料》(1948 年),河北省档案馆编:《西柏坡档案》第 5 卷,河北人民
                               出版社 2017 年版,第 320 页。
                                  ⑤  《慈河植树》,《晋察冀日报》,1944 年 8 月 22 日,第 1 版。
                                  ⑥  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第 59 页。
                                  ⑦  张玉珂:《滹沱河上游水稻区之耕作概况》,《世界农村月刊》第 2 卷第 3 期,1948 年 3 月,第 5—7 页。
                                                                                                                    1 1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