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 - 《近代史研究》2022年第五期
P. 8
2022 年第 5 期
归成滩人”,农民修滩、护滩的热情得到了“真正提高”。 ①
合作修滩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合作社修滩,由原有村合作社组织群众入股修滩,收入归合作
社统一安排,统一分红;另一种是村民为修滩而临时组建的合作社,集体劳动,集体修滩。 合作社本
为党领导下的供销信用机构,不仅通过贷款、贷粮等方式解决群众生产资料缺乏问题,而且有的地
方还直接领导生产,尤以组织修滩为代表。 早在 1939 年就出现了合作社修滩 ,1940 年后越发成
②
熟。 修滩合作社的主要工作,一是组织社员入股,领导社员合伙或集体修滩;二是提供贷款或预付
修滩资金,合作社既是滩地组织者、经营者,又是滩地最大股东。 ③ 修滩由合作社组织,滩地归社所
有,将来由村社组织集体的农业生产。 土改未完成前,合作社接受地主将地权变价卖给村社,地价
入股。 ④ 最终,合作社把全部的零散劳动力组织到修滩之中,用合作社的经营方式,合作互助,集体
劳动,按股分红。 修滩合作社则是在修滩过程中临时组建的由滩地群众自己生产、合作劳动的生产
组织。 这种生产组织一般先由村民集股,每股由农户组成,再由各股组成修滩合作社,统一组织修
滩,收获时由修滩合作社按股分配粮食。 这类修滩合作社入股办法多样,因地制宜。 有以劳力或修
滩期间的工数入股,以及实物(粮食、农具等)折工入股等多种形式。 滩地利益将来按股平分,并能
帮助贫苦无地种的农民,使其获得一部分土地的使用权和所有权。 ⑤ 推动这一时期修滩方式转变
的根本力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级政府。 在政府支持下,滩股东成了出力修滩的广大群众,由
这些股东选举滩地领导机关,统一指挥,按股劳动,按股分粮。 这种新式的合作生产、集体劳动的滩
地开发方式,在战时有限的资金和劳力下,最大限度地集合了各方力量投入到滩地恢复之中,在全
面抗战以来的冀西大河沿岸相当流行。 ⑥
修滩之外,1939 年大水灾后,晋察冀边区政府对于护滩工作也更加重视,边区生产委员会甚至
要求各地生产委员会将包括护滩在内的每个生产阶段情况都向其汇报,以作为加强滩地开发领导
的依据。 ⑦ 边区政府领导滩地群众将工程护滩和生物护滩相结合,不断加强对滩地环境的治理,其
规模和复杂性都远超前代。
工程护滩是指在滩地外围和河道两侧通过施工,依靠土工、石工等,构筑挡水建筑物,以起到固
滩、固堤、挡水的作用。 这一时期护滩工程的“名词”更为多样,如护滩石墙(也叫堰、坝、堤)、沙堤
(埂)、石垛、顶堰(岩)等。 当然,依据水情、民情不同,这些专项工程并非同时出现,有的地方修石
墙,有的地方则修沙埂。 石墙紧邻河身,洪水期直接受河水冲击,至关重要。 一些滩地采取内外双
堤的做法,外堰用石头砌成,内堰以沙土、稻草等制作,称为内埝。 ⑧ 有的滩地在石墙外侧加修石垛
子,石垛外再钉木橛,以起到坚固作用。 ⑨ 为防止洪水冲毁渠埂,滩地上还在渠埂下用石头垒成石
头堆,即为顶岩。 护滩工程浩大且费工、费料,没有各地政府的直接领导和财政支持是不可能完成
① 《防风防水淤地护地解决群众困难 丁村成滩造林合作社坚持七年有很大成绩》,《人民日报》,1948 年 8 月 13 日,第
2 版。
② 巴克:《阜平高街劳动互助合作社向综合性合作社发展》,《晋察冀日报》,1944 年 5 月 31 日,第 2 版。
③ 《战胜灾荒的高街合作社———阜平合作英雄陈福全典型报告》,《冀晋日报》,1946 年 1 月 19 日,第 4 版。
④ 《平山北古月村社 组织社员集体修滩》,《晋察冀日报》,1944 年 8 月 23 日,第 2 版。
⑤ 《灵寿组织合作修滩》,《晋察冀日报》,1945 年 5 月 12 日,第 1 版。
⑥ 《抗战六年来北岳区农村经济与阶级关系的变化》,魏宏运主编:《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 第 2
编,第 216 页。
⑦ 《生产委员会指示(第 1 号)》(1946 年 3 月 10 日),晋察冀边区阜平县红色档案丛书编委会编:《晋察冀边区法律法规文
件汇编》上,中共党史出版社 2017 年版,第 234—235 页。
⑧ 《平山滹沱河暴涨 各滩地续有冲毁》,《晋察冀日报》,1944 年 8 月 13 日,第 2 版。
⑨ 《阜平法华到寺口等十七村护滩工程已告完成》,《晋察冀日报》,1946 年 7 月 15 日,第 2 版。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