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8 - 《近代史研究》2022年第五期
P. 98

2022 年第 5 期


                               2. 25% ,以示限制而保币材”。        ①  此举意在通过加征铸币税限制地方银两的流通,进而达到推行新
                               银元的目的。
                                   在政府与银钱业共同参与下,汉口货币市场逐渐统一。 据统计,自 1933 年 4 月至 1934 年 12
                               月,中央、中国、交通三行在汉口的分行合计收兑银两 87. 9 万两,兑出银元 126. 7 万余元。                               ②  汉口
                               金融市场自 4 月 7 日起停用银两改用银元后,“全市各商,靡不称便。 从兹盛行数十年势力浑厚之

                               洋例,已全部废除,万劫不复矣”。             ③  通行半个多世纪的洋例银退出汉口货币市场。

                                                                        结语


                                   明清以来,中国逐步形成以白银为核心的货币制度。 由于货币长期未统一,近代中国逐渐
                               形成了多元货币一体流通的混乱复杂局面。 货币市场演化呈现多层级和多元化的鲜明特点。
                               统一的国内市场在不断整合,但近代货币市场区域分割特征却十分明显。 正如货币史学者研究
                               总结的,19 世纪中后期至 20 世纪初,“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港口开放导致的经贸扩展,传
                               统的银锭和制钱遭遇困境,由商人主导的竞争性多元货币制度稳步形成:称量银的主要变化表
                               现为虚银两规制在各地如井喷般涌现,……各地虚银两制虽以大商埠为中心渐呈整合趋势,但
                               仍有数百种留存,银两的区域性特征明显”。                    ④  洋例银便是在近代汉口开埠通商后,适应中外大
                               宗商品贸易中的货币结算需要而产生,在晚清民国时期汉口对外贸易与汇兑市场中长期起到计
                               账与结算的作用。
                                   汉口洋例银是在中外商业汇兑实银基础上,与实银逐渐分离后形成的货币记账单位。 其发
                               展演变过程,既与上海规元银、天津行化银等虚银两存在共同之处,同时也有一些独特的地方
                               货币特色。 上海规元银是在豆商交易和纹银基础上进行九八折后形成。 天津行化银是在化宝
                               银基础上逐渐演化所形成的虚银两。 洋例银则是在汉口二四宝银基础上九八折后形成的虚银
                               两。 汉口洋例银所展现的货币运行机制与近代上海、天津等开埠港口所出现的货币虚银两类
                               似,逐渐为本地金融机构与中外贸易间通行。 作为虚银两本位,洋例银主要作为汉口区域商业
                               贸易与汇兑结算中的计量和记账单位。 随着洋例银与上海规元以及实银兑换的稳定,洋例银发

                               展成为汉口乃至长江中游地区货币市场上较为统一的计账、结算货币。 洋例银的产生与发展,
                               反映了近代区域商贸市场变化对货币汇兑与交易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分割零碎的货币市场与

                               区域经济发展的复杂关系。
                                   日本学者黑田明伸就明清以来虚银两运行情况归纳指出:“不同于实银两,虚银两的价值不需
                               要反映银锭本身的供求状况。 民众依具体情况使用不同的平、色、兑组合”;“本地商人过账时所用
                               的称重虚银两单位,对本地经济起到了稳定作用,亦能对抗动荡的区际贸易。” 在近代中国多元货
                                                                                                    ⑤
                               币形态与货币信用层级构建下的分散的、区域化的货币市场体系下,作为虚银两的洋例银,自晚清
                               出现后即保持较为稳定的运行,也使汉口记账货币制度不断趋于统一。 随着全国市场的整合,汉口
                               的金融市场与国内金融市场之间形成密切的金融网络,跨区域的金融市场不断趋于整合。 洋例银
                               的运行,不仅使汉口与上海建立了紧密联系的国内汇兑市场,同时也为长江中游地区外商进行商业



                                  ①  《汉口银行公会致中南银行等电》(1933 年 5 月 4 日),武汉市档案馆藏,汉口银行公会档案,171 - 1 - 126。
                                  ②  张通宝:《湖北近代货币史稿》,第 120 页。
                                  ③  张克明:《汉口之洋例与废两改元》,《汉口商业月刊》第 1 卷第 7 期,1934 年 7 月 10 日,“论文”,第 14 页。
                                  ④  仲伟民、邱永志:《十六至十九世纪中日货币流通制度演进路径的分流》,《中国社会科学》2020 年第 10 期,第 108 页。
                                  ⑤  黑田明伸:《中国货币史上的用银转变:切片、称重、入账的白银》,《中国经济史研究》2020 年第 1 期,第 17、22 页。
                                1 0 0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