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0 - 《近代史研究》2022年第六期
P. 60

郑师渠 / 重建社会“中心势力”说与国共的两度合作

                   终都是主张革命,现在除空想家外,无论如何反对他的,即是反革命,即是复辟” ,也说明了这一
                                                                                               ①
                   点。 1923 年北方的《益世报》 发表社评预测时局,甚至认为不仅“南方势力终必以中山一派为重
                   心”,而且“来日北方各派势力衰退之日,亦即中山取以代替之时”。                               ②  中国共产党很快意识到这个
                   问题。 周恩来说:“我们试看年来孙中山及其革命党人在广东奋斗的经过,便知全中国中真能集实

                   力与北洋军阀抗的实仅此一支孤军。”                  ③  瞿秋白在回应党内对加入国民党的质疑时,指出:“譬如我
                   们要刻一个图章,内有共产党或其他字样,在上海就不能拿至刻字店去刻,在广州就不成问题。 由

                   此可见这个政策有利于我们。”               ④  这反映了对国民党势力客观存在的一种尊重。 抗战时期毛泽东
                   曾说,党内有一种情绪不喜欢孙中山,这是还没有真正觉悟的表现,“我们应该有清醒的头脑来举

                   起孙中山这面旗帜”。          ⑤  此言放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也适合。 李大钊对此问题有高度自觉。 李大
                   钊与孙中山交谊甚笃,曾与其彻夜“讨论振兴国民党以振兴中国之问题”,故相知亦深。 李大钊告
                   诫人们,欲改造中国,舍“以中国国民党为中心”,其道无由 ;并号召中国青年,归集于“我们中国
                                                                          ⑥
                   的革命老祖孙中山先生旗帜之下”,共同奋斗。                      ⑦  孙中山逝世后,李大钊对其历史地位的评价也是
                   最到位的。     ⑧  可以说,当时唯有李大钊清醒地高举起孙中山的旗帜,对促成国共合作起到无可替代
                   的重要作用。
                       其二,渐生自知之明。 “二七”惨案后,工人运动形势逆转,是一个重要转变点。 蔡和森在做
                   党史报告时指出:“在‘二七’以前的工人运动是勃兴时期,我党同志当时都抱乐观的态度,以为
                   可以不通过国民革命而无产阶级的革命可以马上成功”,但罢工失败引起了党内普遍的反思。 蔡
                   和森将全部教训最终归结为四个字:“孤军奋斗”,并谓中国共产党人从此懂得了“工人阶级独立
                   的争斗是不能得到胜利的,而必要有各阶级的援助”。                          ⑨  其实,在此之前,党内有识之士已有同感。
                   马林早在西湖会议前就曾建议中国共产党放弃对国民党的排斥态度,应该“到国民党中去进行政
                                                                                                          ○
                                                                                                          0
                   治活动,通过这一切,会获得通向南方工人和士兵的更方便的门径”,否则,“前景是暗淡的”。                                            1  李
                   大钊、陈独秀也先后理解了这一问题。 1923 年李大钊曾对初次来华的鲍罗廷说,未经改组的国民
                   党固然未能承担国民革命的使命,“不过,如果由共产党来担当这个使命,恐怕为时尚早” ,故国民
                                                                                                      ○
                                                                                                      1
                                                                                                      1
                   革命的唯一出路在两党合作。 “为时尚早” 的结论,斩钉截铁,给人以不容置疑之感,尤其意味深
                   长。 1923 年 7 月陈独秀致信共产国际萨法罗夫,提醒他注意中国的真实情况,不要低估了国民党
                   与孙中山:革命只能用国民革命的旗帜,若用共产主义旗帜会吓跑许多人;故国民革命当下只能由
                                                               1
                                                               2
                   国民党领导,这是中国社会经济不发达的必然。                       ○  陈独秀反过来给共产国际的负责人做工作,足见
                   其反省之深。

                      ①   《读者之声》,《向导》第 30 期,1923 年 8 月 1 日,第 259 页;第 29 期,1923 年 6 月 13 日,第 220 页。
                      ②   旨微:《因中山宣言略及时局之未来》,《益世报》,1923 年 1 月 28 日,第 2 版。
                      ③   周恩来:《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刘焱主编:《周恩来早期文集》下卷,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438 页。
                      ④   《郑超麟回忆录》,现代史料编刊社 1986 年版,第 93 页。
                      ⑤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口头政治报告》(1945 年 4 月 24 日),《毛泽东文集》第 3 卷,人民出版
                   社 1999 年版,第 322 页。
                      ⑥   李大钊:《就中国实际改造的中心势力问题与〈北京周报〉记者的谈话》,《李大钊全集》第 4 卷,第 180 页。
                      ⑦   李大钊:《苏俄民众对于中国革命的同情》,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李大钊全集》第 5 卷,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20 页。
                      ⑧   李大钊:《孙中山先生在中国民族革命史上之位置》,《李大钊全集》第 5 卷,第 96—102 页。
                      ⑨   蔡和森:《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提纲)———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及其使命》,《中共党史报告选编》,第 46、49 页。
                      ○
                      1
                      0   《马林给共产国际执委会的报告》,《马林在中国的有关资料》,第 21 页。
                      ○   《包惠僧回忆录》,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362 页。
                      1
                      1
                      1
                      ○
                      2   《陈独秀致萨法罗夫的信》,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 联共( 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
                   1925)》,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262—263 页。
                                                                                                            6 1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