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7 - 《近代史研究》2022年第六期
P. 57

2022 年第 6 期

                   合国内一切革命势力而在中国人民群众中发展一种强大的民族精神。”                                   ①  需要指出的是,马林所谓
                   国民革命中心势力所在的国民党,是中国共产党加入其中,实现了党内合作和“重新改造”后成为
                   民族革命多阶级联盟的新的国民党。 而力量弱小的中国共产党正是要通过这样的国民党,使自己
                   走上政治舞台,并领导完成国民革命的使命:“我们的党员是应通过这个国民党去完成共产党的任

                   务。”  ②  当然,马林也没有忘记提醒中国共产党注意:“保持我们中国共产党的独立性是这条路线的
                   逻辑结论。”     ③  无论马林对国共两党的评说存在着怎样的不足,但他提出的关于国共合作的具体形
                   式这一整体构想大胆而富有创意,表现了战略家的远见与气魄,是应当肯定的。 道夫·宾称马林的

                                                ④
                   这一构想为“斯内夫利特战略” ,良有以也。
                       马林的提议在中国共产党内部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与激烈的争论,也反映了彼此理论见解上的
                   分歧。 蔡和森坚持“资产阶级没有革命性”,“指责把工人置于国民党的旗帜下” ,是违背党的原
                                                                                               ⑤
                   则。 他主张另建一个独立的工人政党,以抵拒国民党和确保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张国焘与蔡和森

                   的意见相类。 更有一些人认为,领导国民运动的中心势力只能是单一的政党,不应是多党的结合,
                   “国民党是资产阶级的政党,是我们的敌人,我们不能帮助他们,不能扩大他们的影响”。 这些观点
                   的共同点就是否定资产阶级的革命性,不赞成帮助国民党成为国民运动的中心,而坚持中国共产党
                   特立独行。 这显然不符合列宁关于民族与殖民地问题的理论,有失教条。 马林反驳蔡和森、张国焘
                   的意见,指出虽然中国资产阶级与外国资本有很多联系,“但中国资产阶级自身的民族利益与外国
                   资本家是对立的”,它们反对封建主义与军阀,尽管有妥协的一面,“但不管怎样,他们的要求是革
                   命的”,“我们不能断言中国资产阶级对国民革命没有价值”。                              ⑥  所以,双方分歧的根本点,在于对
                   国民党性质的判断和对共产国际关于民族与殖民地问题提纲的理解。 李大钊与陈独秀实为促成国
                   共合作最重要的两位推手,他们对此问题的认知,尤其是后者态度的转变,最能表现中国共产党重
                   建社会中心势力思想的深化。
                       李大钊是系统阐述中国改革须首先重建社会中心势力,且以为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使命也正在
                   于此的代表性人物;但同时,他又被公认是“国共合作的一位适当主角”。                                   ⑦  事实上,从马林提出国
                   共合作的观点伊始,李大钊便与之站在一起,成为促成国共合作最重要的推手之一。 这一现象耐人
                   寻味。 1923 年 4 月,李大钊先在《向导》 发表《普遍全国的国民党》,指出:国民党应听从国民的呼
                   声,挺身而出,“树起旗帜来让民众———反抗军阀与外国帝国主义的民众,是工人、是学生、是农民、
                   是商人,都集合在国民党旗帜之下,结成一个向军阀与外国帝国主义作战的联合战线”。 他主张
                   “要使国民党普遍于全中国”,“成功一个全国国民的国民党” ,无异是说应发展国民党使之成为
                                                                             ⑧
                   改造中国的中心所在。 可能是担心话说得还不够通透,一个月后,李大钊接受《北京周报》记者采
                   访,专门“就中国实际改造的中心势力问题”,进一步发表了系统的看法:任何国家欲行“根本改
                   造”,“都必须有其中心不可,我们首先要创造出作为中心的东西,然后再采取进行改造的程序才可


                      ①   孙铎:《中国国民运动之过去及将来》,《马林在中国的有关资料》,第 202 页。
                      ②   《斯内夫利特笔记: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代表大会关于国共两党关系的讨论》,李玉贞主编:《马林与第一次国共合作》,光
                   明日报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229 页。
                      ③   伊罗生:《与斯内夫利特谈话记录:关于一九二〇年———一九二三年的中国问题》,《马林在中国的有关资料》,第 27 页。
                      ④   道夫·宾:《斯内夫利特和初期的中国共产党》,《马林在中国的有关资料》,第 48 页。
                      ⑤   马林:《致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的信》,李玉贞主编:《马林与第一次国共合作》,第 56 页。
                      ⑥   《斯内夫利特笔记: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代表大会关于国共两党关系的讨论》,李玉贞主编:《马林与第一次国共合作》,第
                   230—242 页。
                      ⑦   张国焘:《我的回忆》第 1 册,第 306 页。
                      ⑧   李大钊:《普遍全国的国民党》,《李大钊全集》第 4 卷,第 170 页。
                    5 8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