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8 - 《近代史研究》2022年第六期
P. 58
郑师渠 / 重建社会“中心势力”说与国共的两度合作
以,单单靠堂皇的口号,是为真正的行动家所不取的”。 而在当下如何造就这个改造中国的中心
呢? 他自问自答道:“以我个人的见解,就是首先以中国国民党作为中心,除了使它更大更有力量
以外,一点其他道路都没有。” ① 从刊出的采访文章的题目便不难看出,这是李大钊关于重建社会
“中心势力”说观点的进一步生发。 继此前的《中心势力创造论》 《团体的训练与革新的事业》 之
后,李大钊的这一篇记者访谈,说得更加明确。 而且从题目看,也恰成系列:提出命题,着手建党,制
定策略。 这一合乎逻辑的演进本身,清楚地显示了中国共产党最终决议以国民党为国民革命的中
心的思想的发展脉络。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篇访谈中,李大钊既举例说明俄国大改革就是“以共产
党为主而进行的”,依照逻辑引申出的结论应当是:中国大改革也应当“以共产党为主”———其第二
篇文章就是持这样的观点,然而,他却径直得出了以国民党为中心的结论。 所以,若问李大钊由
“从建党入手”转到“制定策略”,即改变为主张以国民党为中心的逻辑前提是什么? 笔者以为那便
是李大钊认同马林的论断,即“国民党不是资产阶级政党”,而是松散的“多阶级的联盟”。 这一论
断虽然为共产国际所首肯,但是在中共党内,张国焘、蔡和森等人是反对的,他们认为不能否定国民
党是资产阶级的政党。 实际上,说国民党是资产阶级政党与说它是松散的“多阶级的联盟”,二者
并不矛盾,也并无本质的分别。 李立三后来评论说,“国民党到底是纯粹资产阶级的政党,还是民
族革命的各阶级联盟? 这是有历史证明的”,“所以这样的党,的确随便‘叫它什么都可以’。 所以
这样的党,在民族革命的阶段上,是可以使它成为一种特殊的组织,并且可以使它随着革命的发展
与深入而转变它的阶级内容———从民族革命各阶级联盟到工农联盟。 后来的事实完全证实了这一
可能(指 1924 年国民党改组———引者)”。 ② 张闻天在后来论述中国革命问题时也提出:“国民党
在那时并不是一个阶级的政党”,内部包括了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工人、农民等,“经过国民党的
形式,共产党可以吸收最广泛的革命民众到革命运动中来”。 ③ 所以,根本的问题在于:共产党员是
否可以加入国民党,借助它并对之加以改造,从而推进国民革命。 如果不是停留于抽象的概念,而
把握其本质,马林的论点无疑是真正深刻的判断。 李大钊沉稳低调,重实际不尚空谈,但每到关键
时刻实际上都是力挺马林。 当然,李大钊没有忽略这一切的必要前提:国民党必须改组,共产党员
要在其中起先锋队和领导的作用。 ④ 作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系统阐述重建社会中心势力说的李大
钊,成为党内始终支持马林和促成国共合作的“主角”,本身即说明了中国共产党重建社会中心势
力思想具有可贵的内在张力。
陈独秀不同于李大钊,个性倔强,富有鲜明的理论品格。 最初陈独秀激烈反对马林提议共产党
员加入国民党,并于 1922 年 4 月初致信共产国际的吴廷康,提出 6 条反对的理由。 其中最核心的
一条是:“共产党与国民党革命之宗旨及据之基础不同。”陈独秀认为,前者若加入后者,便是阶级
的“信仰全失”,“永无发展之机会”。 ⑤ 然而,陈独秀只强调两党阶级基础与信仰具有不容调和的
一面,却未能顾及受落后社会经济的制约,中国社会阶级关系的复杂性及其分合的多样可能性。 不
过,仅过两个月,陈独秀的观点就发生了变化。 同年 6 月,陈独秀发表《对于现在中国政治问题的
我见》,指出:中国政治的现状是各阶级及其政党都是“萎弱”的,“孤军奋斗的国民党,我们极尊重
他有民主革命的历史,现在他还本着民主革命的精神进行”,但因党员甚少,不足与军阀抗。 所以,
① 李大钊:《就中国实际改造的中心势力问题与〈北京周报〉记者的谈话》,《李大钊全集》第 4 卷,第 179、180 页。
② 李立三:《一九二五年至一九二七年中国大革命的教训》,《中共党史报告选编》,第 286 页。
③ 张闻天:《中国革命基本问题》,《中共党史报告选编》,第 395、396 页。
④ 《李大钊在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的报告》,《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1919—1928)》第
1 辑,第 91 页。
⑤ 《陈独秀致吴廷康的信———反对共产党及青年团加入国民党》,《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1),第 31 页。
5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