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5 - 《抗日战争研究》2022年第三期
P. 65
曾业英 / 蔡锷 1910 年为何在广西蒙冤遭驱?
干部学堂的教官。 干部学堂有二十多个同盟会员,分部长杨明远是一个精明细致的人,每次开会他
都预先通知我,并把学生集合好。 我们曾在一起主持过入盟式。 有一天上课时,我借口教室太闷
热,命学生队长带着全班跑步到郊外的操场去。 到了操场,我对学生们作了一次演讲,大意是说:
‘自从鸦片战争以来,满清王朝丧权辱国,残民以媚敌,我们做的是二层奴才。 满洲人讲的是‘宁赠
友邦,不予家奴’,外国人只要派一只兵舰来,就能从中国拿一块地方去。 我们要让满洲人统治下
去,不久就会当了亡国奴,怎么有脸立于世界,怎么对得起自己的祖宗? 广西是洪秀全的故乡,广西
人是对得起祖宗的。 今天有了枪杆子就要誓同生死,志共恢复。 孙中山、黄克强不是到处举行起义
吗? 我们就是和孙先生一伙的,孙先生的人遍于天下,只要我们中间有人起来振臂一呼,就会天下
响应。’我当时情绪很激动,问大家:‘你们当中有敢做陈涉、吴广的没有?’学生们一致高呼:‘有!’
又问‘有不以为然的吗?’谁也不做声。 操场中立着一座天桥,高约丈余,我便三脚两步爬到天桥上
站住,又从上面奋身跳了下来,指着天桥对大家说:‘敢做陈涉、吴广的就跳此桥!’在场的七十二个
学生经我这番鼓动,全部都跑上天桥,奋身跳下,以表示他们的革命决心。 我兴奋极了,对他们说:‘你
们毕业了。 你们都是洪秀全! 清朝一定要灭亡!’我们闹得这样厉害,有些人从天桥上跳下时又摔坏
了腿,沈秉堃也有些觉察了。 他问干部学堂监督赵恒惕:‘听说有人拿你的学校闹革命,是真的吗?’赵
连忙说:‘没有这个事,何遂这个人有口无心,我敢担保。’沈秉堃才没有深究。” ①
何的回忆在叙事方面出现若干偏差,当然是可以理解的,不足为怪。 事隔数十年,太久远了,记
忆力再强的人,也不可能如今天的电子设备,将历史原貌毫无差异地“复制”下来。 何况人的认识,
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也是人之常情。 但是,作为历史研究工作者,则无论如何也不能对一些亲
历者的事后回忆,不加查证便以其作为判定此次“驱蔡”风潮相关问题的依据,而应如马克思主义
唯物史观所要求的,充分占有史料才是正道。
二
既然亲历者的事后回忆,对“驱蔡”风潮由来的记述存在一定偏差,那就说明这次“驱蔡”风潮
的推手,并不是以往研究者据何遂回忆所认定的“年轻的广西同盟会会员们”,而是另有政治推力。
要追寻这一政治推力,就必须回到历史现场。
首先,依据近今学界普遍认可的“大视野”历史解读法,不妨将视野从 1910 年稍微向前推进一
个时段,观察一下清季以来“省界”观念的强化问题。 热爱乡土,乃是人之常情,古今中外,莫不如
此。 但是,清季以来国人“省界”观念的强化,也是不争的事实。 据学界先进的研究,“省界观念实
因我国留日学生而起”,有说“胎于庚辛之间,广人《新广东》出世,省界问题如花初萌,于时各省同
乡恳亲会先后成立,承流附风遂遗其始,至今日省界之名始定矣”。 也有说由湖南《游学译编》而起
的,说“近数百年来天下归于一统,故省界二字未闻。 自东京派留学生,湖南学生联络团体而省界
二字起矣。 自湖南《游学译编》 出,而《江苏》 《浙江潮》 《湖北学生界》 相继而起,当留学生他者界
也”。 不管何者为是,“省界”观念实因留日学生而起,当无疑义。 而后便蔓延到“清末地方政权体
系”“私营经济领域”“留学生群体”等各个领域。 而在地方政权体系的新军编练中,竟还出现了只
顾“省界”,不问政治态度的现象。 如“革命党人赵声在南京陆军统领任上,因倾向革命被两江总督
端方疑忌去职,却能为两广总督张人骏聘至广东任两广督练公所提调,新军成立后调任标统;倪映
典在安徽骑兵营管带任上因与熊成基进行反清革命活动,被安徽巡抚朱家宝查办,遂离安徽来广东
① 何遂:《辛亥革命亲历纪实》,《辛亥革命回忆录》第 1 集,第 468—469 页。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