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7 - 《抗日战争研究》2022年第三期
P. 67
曾业英 / 蔡锷 1910 年为何在广西蒙冤遭驱?
外籍学生之议案。 其制限法,即外省学生之名额,不过本省名额十分之二。 但名之曰制限,非
名之曰抵制,并非名之曰拒绝,更非所谓拒绝广东学生。 且查广东学生在桂林者,实居少数之
尤,是既非为制限之缘起,更何至以拒绝,而为制限之进步? 既失两粤一体之爱情,复非议员之
口吻。 此其说可以蛊惑见识未确之人,而必不可取信于代表吾粤之诸公。 故本案经全体通过
后,外间谣诼四起,致使吾粤官商旅斯地者为之哗然,开全体之大会,唱抵制广西之政策,又风
闻已联名诉愿于诸公。 但自本局议员观之,则以为此实由吾粤人爱乡心及吾两粤之本来亲切,
一日闻此谣言,遂激刺其两种之感情,偶为所惑,本局议员深滋抱歉。 则以受此离间,又不能辄
以本局名义向外申辩,而逆知诸公必不遽信,故亦从容以俟辩明。 忽承诸公驰电诘问,开诚质
疑,并于张中丞处得读来电,使本局有所凭借,以告无罪,是本局所最感激欣幸,谓非两粤交情
亲挚,何得如此? 但本局可以表明心迹者,固不仅有原案可稽,亦有王君广龄可以为证。 王君
粤东人,当此案会议之日,适奉张中丞委派,赴局代表意见,本局议员反对官厅意见者,容或有
言词过激之弊,然止就官厅行政发挥,而未有道及广东只字。 此事如何,王君粤东人亦可居证
人之地位。 至于其中谣言之所由起,非本局所宜言,亦非本局所宜计及。 诸公聪明亮察,时局
日艰,外交日迫,阅中外新闻各报,风声鹤唳,最可惊心。 吾粤适为某国虎视眈眈之场,内治外
交,正赖两粤戮力同心,擎撑危局,谷风恐惧,维予与汝能无关念,尚祈传之道路,布此区区,使
吾粤人不惑于流言,无漓乎亲谊。 幸甚,幸甚。 ①
该函对广西谘议局出台的第一案《限制外籍学生案》的真实目的,有所解释和开脱,但为消除
和安抚广东谘议局,也不得不透露几句真话,即“原制限外籍学生议案之提起”,是因“湖南人为最
多”,“如此喧宾夺主”。 这是不打自招地暴露出广西谘议局早就蓄意把矛头指向湖南人的代表蔡
锷了。
此外,广西谘议局还在《广西全省锑矿不能归宝大公司专利案》中明确表明:“广西者广西人之
广西,非宝大公司之广西”;连当时的学生“也依各自教师的籍贯,分成东党和南党”了。 ② 为此,有
学者总结说,广西这时出现了“顽固的‘省界’之见”。 ③
综观全国,又岂止于广西,哪个省不是这样? 从这时起至民国初年的一段时间内,无论哪个省,
随时随地都能听到“ × × 者 × × 人之 × × ”的声音,“省界”呼声成为当时各省的最强音。 “热心爱
乡者”不能说没有,不容否认更多的还是以此为口号,蛊惑人心,谋取私利的无良政客。
其次,缩小点时空,回到此时蔡锷这个小历史现场,来看看发生了什么与他有关的事件? 其实,
广西对蔡锷的无理攻击、排挤,并不始于 1910 年 10 月,而在近三年之前的 1907 年 12 月 15 日就开
始了。 这一天,《粤西》杂志以“桂林访函”名义发表文章,公开点名蔡锷办理陆军小学堂的所谓“任
用私人”“内容腐败”等四大“怪象”,要求“吾粤子弟,急当自谋,勿谓官吏之足倚赖也。 至学校内
容种种之笑柄,官办学校,如是如是,又何责焉”。 ④ 此后的《粤西》 第 3、4 号,更是发表《桂林测绘
学堂之腥闻》《总办桂林陆军小学之蔡锷》《桂林学界政界之现象》,以及《致〈粤西〉杂志社书》等多
篇文章,对蔡锷实施舆论攻讦,掀起一次不大不小的排蔡风波。 其中一篇文章指责蔡锷造成广西
① 《桂谘议局函辨限制客籍学生原因》,《申报》,1910 年 1 月 4 日,第 1 张后幅第 2 版。
② 卢仲维:《广西谘议局派系考》,广西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等编:《辛亥革命与广西———纪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1911—
1991)》,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172 页。 按:东党指广东党,南党指湖南党。
③ 卢仲维:《广西谘议局派系考》,《辛亥革命与广西》,第 170 页。
④ 《桂林陆军小学之怪象》,《粤西》第 2 号,1907 年 12 月 15 日,第 5—8 页(文页)。
6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