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0 - 《抗日战争研究》2022年第三期
P. 70

抗日战争研究               2022 年第 3 期

                   是要求蔡锷“销差”离桂的目的,皆毫无二致。 可见,这次“驱蔡”风潮只是前次排蔡风波的延续,不
                   管有无后来到达广西的何遂等同盟会员,有无他们建立的广西同盟会支部,“驱蔡”风潮迟早是要
                   发生的。 所不同的只因历史进入了清廷所谓预备立宪时期,“驱蔡”风潮的主体由广西谘议局代替

                   昔日的《粤西》杂志罢了,本质上仍然是当时各省普遍盛行的“省界”矛盾的产物。
                       最后,再来看一下广西署理巡抚魏景桐、奉命查办此次“驱蔡”风潮的吴锡永,以及遭驱的蔡锷

                   是如何追根溯源,认定此次风潮的罪魁祸首的。
                       如前所说,一些亲历者数十年后的回忆,声称这次“驱蔡”风潮,是他们这些支持孙中山革命的

                   同盟会会员,利用蔡锷在干部学堂甄别考试中“袒护同乡,排挤本地人”,引起广西人不满的机会,
                   “通过同盟会的组织关系,动员干部学堂、陆军小学罢课,学兵营罢操,声言要把蔡锷赶出广西”所

                   致。 如此说来,同盟会会员便是这次“驱蔡”风潮的策动者,广西同盟会支部则是它的策源地了。
                       然而,无论魏景桐、吴锡永还是蔡锷所说,都与一些亲历者的说词大相径庭。 1910 年 12 月 15
                   日,魏景桐电告清廷军谘处:“谘议局呈控蔡锷违法纳贿各节,经派司道详查,并经吴参议(指吴锡

                   永———引者注)切实访察,均无其事。 除由景桐札复外,应否按照议院法要领,将诬蔑毁辱之议员,
                   咨由钧处转请资政院分别惩罚,及以后应如何明定限制,免令凭空缕撰,煽惑军心,统候裁夺。” 吴
                   锡永多方调查核实后,也于次年 1 月 8 日电告军谘处:“伏查桂省地方偏瘠,困于交通,风气初开,人
                   无远见,干部学堂开办年余,总办经已数易,军界人员亦多更动不常,兼以该省士绅,素以排斥外籍
                   为宗旨,上年谘议局开局,即以限制外籍学生为第一议案,始终坚持。 此次干部学堂因剔退学生,本
                   省较外籍似占多数,遂疑总办蔡锷有所偏私于外籍各生,似乎有意仇桂。 谘议局议员复不知大局所
                   关,昧于权限,从而干涉……此次广西谘议局于干部学堂剔退学生一事,其控总办蔡锷各款,类皆不
                   实,按照议院法要领第八条内开,议员言论不得有诬蔑、毁辱他人情事,违者分别惩罚。 是该议员诬
                   告总办蔡锷,已与议院法要领有违。 其越权干预,以致风潮剧烈,尤与宪法大纲第六条内注明君上
                   调遣全国军队,制定常备兵额,得以全权执行,凡一切军事,皆非议院所得干预用意有悖。 若不申明
                   定章,严行诫谕,诚恐各省接踵效尤。 涓涓不塞,将成江河,权限不明,军政前途,动为谘议局无识员
                   绅煽惑牵掣。 且将来实行征兵,势不能不用土著。 堤防溃决,流弊何穷。”为此,他提议,“可否准由
                   宪处主持,或予奏明请旨,严饬嗣后各省谘议局提议事项,务须恪遵定制,不准妄有干预军事,违者
                   分别惩罚”,以便“乱萌隐戢,儆示方来”。                  ①
                       至于蔡锷,更是早在“驱蔡”风潮初起时,就信心满满地致力于依靠举证事实之法,来洗刷自己
                   的冤屈了(详后),并直言广西谘议局是这次“驱蔡”风潮的“主谋”。 他说:“窃干部学堂第二期广
                   西学生四十余名,于九月二十一日(阳历 1910 年 10 月 23 日———引者注)罢课出校,结众要挟,闻系
                   由谘议局煽动挑唆所致。 是时以为言出无根,未敢据以为信。 继于二十四日第一期之本省学生踵
                   效前尤,声言往议局听取提议事件之结果,当经派员前往探查,据称该局门首竟贴有查办蔡锷事件
                   之条。 当经入厅采视,各该议员于讨议他项请案后,即提议本案。 议时杂乱无章,颇类儿戏,无所否
                   决而止,并闻有取消此案等语。 窃锷留桂六年,所办各事,内既不疚于神明,外复何惮乎谣议,故毫
                   不为意。 乃日昨桂人某以议案抄示,环诵一过,觉无端之□菲辄惑,怆之滋甚。 横来拂逆,原可不必
                   计较,惟以全省代表之身,演吠声吠影之剧,若不亟为纠驳,恐流言所播,是非淆乱,大足为军国前途
                   之害。”最后,他提出,谘议局议员对干部学堂甄别之事,不调查研究,“横起干预,明则提议,暗实主
                   谋,以致文武各学堂纷纷罢课,匿名揭帖遍布通衢,声势汹汹,不可向迩。 呜呼,锷一人之去留死生


                      ①   以上两处引文见《吴锡永呈军谘处书》(宣统二年十二月初八日发),本人收藏李文汉编纂《蔡公松坡年谱》时抄录的《前
                   清宣统年间广西干部学堂风潮始末文件》复印文本,原抄件无页码。
                    7 2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