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3 - 《抗日战争研究》2022年第三期
P. 73
曾业英 / 蔡锷 1910 年为何在广西蒙冤遭驱?
学曹象仁、李英、庐照玝、龙启光、罗群安、邹绍福、梁骏等七人” 的追悼会。 ① 二是报道过 11 月 3
日,“兵备处以及各堂、营、局各职员”70 余人,到新广东会馆开“将校欢迎会”,欢迎“九月间抵桂
林”的“前兵备处总办庄蕴宽”。 ② 三是表彰过庄蕴宽、钮永建的治军功绩:“广西军政,当庄蕴宽、
钮永建治军边关时,无参谋之名,有参谋之实。 何谓参谋之实? 如边界地形之侦察、道路之调查、敌
情之考究、测绘之计划,无一非参谋之事实,而当时于此数者措置无遗,至今其报告犹为参谋处唯一
珠宝。 迨庄、钮两公去,而参谋之实,不可问矣。 去年以来,所谓参谋处,衹一形同匏系之筹略
科耳。” ③
对于这次“驱蔡” 风潮,《南报》 更是自始至终作了全面报道。 9 月 29—30 日,蔡锷奉张鸣岐
“面谕”,完成干部学堂第二期学生的甄别,该报即予以报道,并提出质疑:“第二期干部学堂上月
间,以兵卒教育已毕业,举行甄别,开除者六十有余人,本报迭得匿名书函,诋毁某省人处不一而足,
本报以名誉攸关,不便宣布。 虽然,就事论事,窃有数疑。 开除学生,必其不堪造就者也,今年招生,
何等慎重,而乃不堪造就者如许之多,岂考官盲耶? 不然,何以致此,可疑一。 开除学生,必其不守
军纪者也,然人性非恶,傲慢无礼之人,一受军队教育,胥不潜移默化。 今以干部之有贤长官陶铁
〔铸〕半年,而乃不守军纪者若是之多,可疑二。 凡谤以疑生,此二疑不可破,则谤之所由来也,而主
客暗斗之势,方日进未已也。 虽然竞争必本是非,本报所论,是非之界也,非别梗一界于胸中也。” ④
虽暂未点蔡锷的名,却把学生被甄别淘汰的责任,一股脑儿推给了蔡锷。 接着便逐日报道自 10 月
23 日干部学堂第二期广西学生 46 人,以“排斥总办蔡锷之名义全体整队出堂”罢课起,至 11 月 1
日蔡锷“销差之批既下,学生三件要求均达”后,由干部学堂监督覃鎏钦,率各区队长带同军乐队,
迎接罢课学生回堂的全过程,并发表感言,极力为出堂罢课学生开脱:“退学非美举也,何况在陆军
学堂! 以陆军学生而演退学之举,违反军纪,莫此为甚。 然以诸君之深明军纪,而仍有此,则此中必
有大不得已存焉。”最后,还对清廷军谘处委派的广东督练公所参议官吴锡永,于查办“驱蔡”风潮
后电请军谘处开除桂籍、湘籍学生各四名表示严重不满:“干部学堂自庚戌九月间本籍学生、湘籍
学生各起风潮后,军谘处委派广东督练公所参议官吴锡永查办。 吴于十月中抵桂密查,结果电请军
谘处开除本籍学生首倡退学之廖轰、王斌、覃连、周采藻四人,湘籍学生充当代表之李宽、皮寓麟、刘
镇南、唐岳五四人。 案:此八人者可谓军纪之牺牲儿。” 这些事实,无不说明《南报》《南风报》与春
⑤
天之时维护广西军界国内派利益的立场选择,并无丝毫改变。
第四,“驱蔡”风潮,与春天时的军界派系之争一样,只有利益,没有是非,一场恶意诬告而已,
丝毫没有革命的正义性。
虽然清廷军谘处查办后,已明确否定了广西谘议局的所谓蔡锷“十大罪”,表示“细查指攻各
节,大半诬枉挟嫌,间或事近确凿,亦均别有理由。 已经魏护抚饬行司道派候补知府徐宗荫、吴英华
查明。 □□[锡永]复加详查,如所禀蔡锷贪婪、舞弊各节,尽皆虚拟无实” ,学术先进也据此判定
⑥
蔡锷确实被诬陷了,但都是高度抽象而概括的结论,仍难以满足人们意欲了解蔡锷是如何举证自辩
的好奇心,故而仍有必要在此依据蔡锷自辩的举证材料,做点补充说明。
① 《桂林春秋》,《南报》第 2 期,1910 年 10 月 22 日,第 38 页。
② 病武:《桂林春秋·欢迎会》,《南报》第 3 期,1910 年 10 月 22 日,第 37 页。 按:《南报》第 2、3 期同时出版。
③ 病武:《桂林春秋·参谋处总办抵桂》,《南风报》第 5 期,1911 年 6 月 11 日,第 60 页。
④ 《桂林春秋·干部学堂》,《南报》第 2 期,1910 年 10 月 22 日,第 38—39 页。
⑤ 《干部学堂风潮之结果》,《南报》第 3 期,1910 年 10 月 22 日,第 38 页。
⑥ 《吴锡永呈军谘处书》(宣统二年十二月初八日发),本人收藏的李文汉编纂《蔡公松坡年谱》时抄录的《前清宣统年间广
西干部学堂风潮始末文件》复印文本,原抄本无页码。
7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