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13 - \来华犹太难民研究(1933-1945):史述、理论与模式
P. 313

第十七章  来华犹太难民特点之二 :            301
                                                    犹太难民生活在一个没有原发性反犹主义的氛围中


                    这么说,到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国人对反犹主义的看法正处于从不
                    太了解到有所了解,再到深入了解,从漠然视之到反感抵制,再到抗议反对这

                    样一些演变过程之中。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发动大规模反犹运动, 才使面临日本侵略的中国人大

                    为震惊,对反犹主义的认识一下子大大加深,而且从不理解或不关心转向坚决
                    反对。1933年5月13日,还在希特勒刚展开反犹运动之时,孙中山夫人宋庆
                    龄即率代表团向德国驻沪领事R.C.W.伯赫瑞德递交了抗议书,强烈抗议纳粹

                    的暴行。她的代表团里有蔡元培、杨杏佛、鲁迅、林语堂等几乎所有中国民权
                                          19
                    保障同盟的主要领导人。 他们义正词严地指出 :“德国政府和法西斯党有计划
                    地组织并鼓动起来的对犹太人的迫害以及反犹暴行是人类与文化倒退到中世纪
                                               20
                    和帝俄的最黑暗日子的象征”。 20世纪30年代中以后,伴随着日本法西斯对
                    中国的侵略步步升级以及日德法西斯的逐步合流,对欧洲反犹暴行的谴责和抗
                    议在中国日趋高涨。特别是1938年11月9日和10日,德国各地的犹太会堂被
                    烧毁,犹太商店被打砸,死伤的犹太人不计其数,有2万多人被关进集中营,

                    9日夜被称为“玻璃破碎之夜”。这一事件发生后,中国公众的谴责和抗议达
                    到高潮。1939年,白石撰写的通俗读物《犹太人与巴勒斯坦》由文化生活出
                                                          21
                    版社出版,书中严词斥责纳粹的反犹暴行。 倪秀章翻译的布拉恩所著《犹太
                    民族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译序中赞扬犹太民族在亡国后仍保持“始终不渝
                                                                        22
                    的思想、精神和信仰”,并对希特勒的反犹暴行表示愤慨。 所有这些对德国
                    法西斯的抗议,无疑也是对正在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中国人民的一种鼓舞。需要
                    指出,在20世纪头30年里,上海、哈尔滨、天津等城市接纳了大批遭受反犹

                    主义迫害的俄国犹太人和欧洲犹太难民,这也是中国人民以实际行动抵制反犹
                    主义,援助犹太人民的表现。







                    19  前引潘光主编 : 《犹太人在中国》,2005年版,第115页。
                    20  宋庆龄 :“谴责对德国进步人士与犹太人民的迫害”,载《为新中国奋斗》,人民出版社1952年版,第49—
                       51页。
                    21  白石 : 《犹太人与巴勒斯坦》,文化生活出版社1939年版。
                    22   P.布拉恩: 《犹太民族史》,倪秀章译,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