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16 - \来华犹太难民研究(1933-1945):史述、理论与模式
P. 316

304          来华犹太难民研究 (1933—1945):
                     史述、理论与模式


              段,纳粹的反犹暴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无比愤怒,使中国舆论对犹太民族和锡
              安主义的同情更趋强烈,许多文章直接表示支持重建犹太国家。中国政府内的

              一些要员还曾试图在中国领土上划一块土地建立一个“犹太寄居区”,以接纳
              逃脱纳粹魔掌的犹太难民,后因种种复杂原因而未能成功。第三阶段从1945

              年二战结束到1948年以色列建国。在这一阶段,中国舆论已注意到了巴勒斯
              坦阿拉伯人所遭受的伤害和苦难,但受到纳粹大屠杀的震撼,仍然认为犹太人
              要求重建国家是合情合理的。1947年联合国就巴勒斯坦分治方案进行表决时,

              与包括阿拉伯国家在内的亚非国家保持良好关系的中国政府犹豫再三,最后投
              了弃权票。1948年5月以色列国宣告成立,包括中国共产党的报刊在内的中国

              舆论普遍表示欢迎。

                  四、 为什么中国不存在原发性的反犹主义


                  从古至今,在中国的土地上从没出现过自发的土生土长的反犹主义,而
              只有过“进口”的或“强加”的反犹主义。这是人们一致公认的事实。实际

              上,为什么在中国土地上不但从无自发的土生土长的反犹主义,而且还存在着
              抵制反犹主义的强烈情绪?这大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到原因。

                 (1) 反犹主义源于基督教传统中根深蒂固的宗教偏见,这点在欧洲基督教
              地区表现得特别突出。而中国就整体而言基本上是属于受儒家文化和佛教、道

              教文化影响的地区,因而在中国没有反犹主义的宗教根源,不存在欧洲那种带
              有浓厚宗教色彩的反犹偏见。
                 (2) 前已论及,中国历代王朝都在异族人不干预中国内部政治的前提下倡

              导“中外一体”,实行“取异教异族之长”,即对异教异族之长处采取兼容并蓄
              的政策。因而在中国历史上,虽然不乏民族纷争和冲突,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

              一直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犹太人自进入中国后一直表现出杰出的经商本领
              和文化才能,且善于与各级官员建立和保持良好关系,因此成为历代统治者眼
              中的“模范臣民”。正因为此,在中国从没出现欧洲那种由统治者发动的自上

              而下的反犹主义运动。
                 (3) 中华民族和犹太民族都对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中犹两大古

              老文化有着许多相同之处,这里再看看古代中国犹太人自己的观点。前已提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