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24 - \来华犹太难民研究(1933-1945):史述、理论与模式
P. 324

312          来华犹太难民研究 (1933—1945):
                     史述、理论与模式


                               11
              没有限额的学校。” 虽然东北地区当时算不上什么“天堂”,但为了摆脱国内
              对犹太人的限制和迫害,获得渴望已久的自由生活,还是有相当一批俄国犹太

              人移居中国,有的就在中东铁路和旅顺军港工作,有的则开始经商或办实业。
              他们大多散居在哈尔滨、满洲里、海拉尔、齐齐哈尔、沈阳、大连等地,但也

              有一部分俄犹继续往南迁移以寻找发展机会,在20世纪初来到了天津、上海
              乃至香港。
                  由于哈尔滨地理位置优越,在中东铁路项目启动之时便被俄国人选为中

              东铁路的交汇点和中东铁路公司的管理中心,由此大批俄国从业人员(其中包
              括许多俄国犹太人)和中国工人云集哈尔滨,使之很快从一个小渔村发展为

              一个大都市。哈尔滨的第一批犹太人来自西伯利亚,大约于19世纪最后几年
              移居到这里,主要从事采矿业、畜牧业、乳品制造业和与中东铁路修筑相关

              的建筑材料和食品贸易。目前可查到的最早移居哈尔滨的犹太人是来自俄国的
              格利高里 · 鲍里索维奇 · 德里金。他出生于1846年,1894年来到哈尔滨,沿松
              花江做生意,主要是低价收购粮食、牲畜,高价出售俄国和美国的商品。德里

              金的货物存放处就在哈尔滨松花江岸,他在那里将粮食、牲畜装上自己的轮船
              运往俄国,而本人为了做生意方便则留居在哈尔滨。他不仅是最早定居哈尔滨
                                                  12
              的犹太人,也是哈尔滨最早的俄国侨民。 1903年,哈尔滨的俄国犹太人已达
                                                                       13
              500人,并建立了哈尔滨犹太人协会(后改名为犹太宗教公会)。 同年,第一
              座犹太会堂——西那国窑(即“Synagogue”之音译)会堂建立,起先位于沙
              曼街(现霞曼街), 后迁到炮队街(今通江街)6号,舍维里 · 列文拉比成为该
                                                        14
              会堂,也是哈尔滨犹太社团的第一位专职拉比。 战争时期,开赴前线的犹太
              士兵都要到这里做祈祷,因此又称为士兵礼拜堂。这标志着哈尔滨犹太社团已
              经形成。哈尔滨犹太社团是继香港、上海之后在近代中国形成的第三个犹太社

              团,但与当时港沪两地犹太社团以塞法迪犹太人为主不同,这是中国第一个以
              阿斯肯那齐(俄国)犹太人为主的犹太社团。除哈尔滨外,当时在东北、内蒙



              11  前引马文 · 托克耶等: 《河豚计划》中文版,第35页。
              12  什捷英费利德著 : 《俄国在满洲的事业》,哈尔滨1910年版,第16页。
              13  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 《黑龙江省志69卷 · 外事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7页。
              14  刘爽: 《哈尔滨犹太侨民史》, 方志出版社2007年版第123页。
   319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