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71 - \来华犹太难民研究(1933-1945):史述、理论与模式
P. 371

第十九章  来华犹太难民特点之四 :            359
                                                           犹太难民群体本身具有很高的文化素质


                    和库尔特·摩尔(Kurt Weill)创作的歌剧《马哈戈里城市的兴衰》中的马哈戈
                    里一样,为了区区几分钱都能发生重大的刑事案件。这座城市中的绝大部分穷

                    人遭受着控制这座东方城市的外国利益代表者的剥削,国内的战争以及日本人
                    的折磨,使他们的生存比那些流亡来的难民更加艰难。许多早期流亡来的犹太

                    难民不时还可能雇佣一个中国仆人,但中后期来的犹太难民却不得不为极少数
                    有钱的中国主人打扫房间,做午餐。由于绝大多数在上海的中国人生活水平太
                    低,以致外来的难民经常在大街上遭到抢劫。

                        1937年中日战争前的上海是一座较为富裕的城市,因为1929年始于美国
                    的世界经济大危机实际上为上海的发展提供了机会,不少西方投资者转向上

                    海。故而在这几年间,上海的消费品供应充足,外国商品不用征税,纺织品、
                    食物和棉花替代了原先的茶叶、生丝和鸦片,廉价劳动力和内陆水路运输弥补

                    了能源和原材料的不足,工业品通常在私人家庭的车间里生产,电费廉价。简
                    而言之,对于这座城市中的极少部分人来说,称得上经济繁荣。然而随着日本
                    的侵略,这座城市断绝了与内地的联系,当西方投资者开始寻找其他投资点的

                    时候,上海的经济迅速恶化,到1939年后,上海已不再是一座经济繁荣的城
                    市了。
                                                                                    9
                        早期到来的欧洲难民还可以住在三个外国人住宅区里,即国际租借区 、法
                    租界以及日本人控制的“小东京”;而中后期到来的难民基本上都只能居住在

                    上海荒凉的东北部——虹口,因为这个地区的巷间房屋的房租要比其他地方低
                    75%,食品也要便宜得多。
                        1939—1941年是流亡上海的大部分犹太难民的日子相对来说较好过的一

                    段时间。这3年里似乎充满了希望、乐观和共同感,而且这种精神上的东西变
                    成了积极的行动,并把欧洲犹太人重要的价值观大量引入了上海。在美国犹太

                    人援助组织的资助下,犹太难民们通过自身的努力,重建了千疮百孔的虹口
                    街道,开设了商店、餐馆和咖啡馆,创建起“小维也纳”,办起了自己的学校
                    和幼儿园,修建了犹太教堂,组织了足球俱乐部和童子军,发行了5份德语报






                    9  指英美租界合并后的公共租界,编者注。
   366   367   368   369   370   371   372   373   374   375   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