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72 - \来华犹太难民研究(1933-1945):史述、理论与模式
P. 372

360          来华犹太难民研究 (1933—1945):
                     史述、理论与模式


                                              10
              纸,其中以《上海犹太人编年史报》 最为有名。难民们还设立了一个成年教
              育中心,讲授关于犹太史、中国诗歌、希腊文化对欧洲的影响以及其他知识科

              目的课程,尽管听这些课程的一般只有10来个学生。                       11
                  正是在这段时期,聚集在上海的来自德语世界的流亡艺术家多达271人,

              他们带有欧洲风格的精美艺术作品在上海极受欢迎。尤其是那些专业的音乐家
              显得最有活力,他们在虹口举办了许多场音乐会和其他的音乐活动,并为拥有
              自己的室内管弦乐队而自豪。另外还有一些业余音乐家也很活跃,例如,流亡

              医生埃里希·马尔库塞(Erich Marcuse)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乐队指挥,流亡
              医生阿图尔·沃尔夫(Arthur Wolf)的作曲以前在德国就受到过热烈欢迎,这

              些人都曾在上海流亡期间大显身手。
                  1939—1947年间,虹口至少上演过60部德语戏剧作品,多为胡戈·冯·霍

              夫曼斯塔(Hugo von Hofmannsthal)、贝托尔特·布莱希特、库尔特·魏
              尔、特奥多尔·莱辛(Theodore Lessing)、奥古斯特·施特林德贝格(August
              Strindberg)等这些德国戏剧名家的作品,演出这些戏剧作品的主要是来自柏

              林和维也纳这两座城市的流亡戏剧艺术家。虽有一家依底语戏院在虹口存在了
              近两年,但与德语的潜在观众相比,这类语言的观众却要少得多。

                  尽管这些来自纳粹德国的犹太难民创造了自己的艺术世界,但他们并没
              有对当地的文化环境产生太大影响,这与这些犹太知识难民与本地人民直接交

              往不多有关。流亡画家汉斯·雅可比(Hans Jacoby)可算是与中国人有较多交
              往的难民,据他回忆,他曾为中国市民画过不少肖像画。最初,他曾试图在非
              外国人居住区长期居住,但由于这样的地方犯罪猖獗,而不得不搬回外国人居

              住区。在难民作家的作品中,也没有几篇以中国人为主题的作品,这也与他们
              往往不学习汉语有关。然而据几位流亡作家后来宣称,在虹口的犹太文化社团

              给中国音乐留下了影响。这是极为可能的。中国学者潘光的研究也认为,“俄
              国犹太人和德波裔犹太难民中的文化人,特别是音乐家和医学教授,也以自己
              的方式影响了中国人,他们培养的一批中国学生至今仍活跃在中国的音乐界和



              10  一般译为《上海犹太纪事报》, 编者注。
              11  参见Jarrell.C.Jackman and Carla M.Borden(eds.),The Muses Flee Hitler,Cultural Transfer and Adaptation.1930—1945,
                 Washington,D.C.: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1983,P287。
   367   368   369   370   371   372   373   374   375   376   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