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1 - \来华犹太难民研究(1933-1945):史述、理论与模式
P. 61

第三章  上海的欧洲犹太难民社区             49



                    托·沙逊爵士和其他富裕的西方侨民的赞助(包括非犹太人)——建立了难民
                    营。难民营由匆匆改造和重建的学校、仓库、兵营等拼凑而成。几十户人家挤

                    在通风不良的小宿舍里,每个家庭要为自己及其财物划出几平方英尺,不断有
                    划界纠纷,邻居们对一英寸地皮的争执,其激烈程度不亚于美国的房屋所有人

                    争夺后院篱笆的界线。
                        随后委员会被美犹联合分配委员会取代,创办了临时厨房,供8 000多人
                    每天一餐,孩子们则多喝一瓶牛奶。

                        许多难民自己谋生,他们向富裕的外国人和中国人兜售从牙刷到鞋带等
                    各类东西,随着他们的人数日趋增加,生意就很难做了,最后只有很少几个人

                    才能够用这种方式谋得足够的生计。
                        绝大多数难民仍留在虹口,他们修复了数十个被毁坏的街道,盖起新的

                    住房和商店,虹口开始呈现出德国或奥地利小城市的外观,数百家店铺开张
                    了,大部分迎合难民顾客的需要,其中有杂货店、药房、面包店、水管铺、锁
                    匠铺、理发店、裁缝店、修鞋铺、女帽商店等。当然也有不可缺少的维也纳式

                   “咖啡屋”,没有它们,普通的维也纳人会感到难以生存。一些具有创业精神的
                    人甚至建立了小工厂,出产诸如肥皂、蜡烛、编织品、皮革制品之类的产品,

                    以及特具欧洲风格的食品——腊肠、糖果、软饮料等,其中不少产品在中国人
                    中也很畅销。

                        医生包括牙医开办了小诊所,因为德国和奥地利的很多医生都是犹太人,
                    尽管他们人数过多营业情况相当不错。工程师和建筑师在重建虹口方面出了很
                    多力,但他们找工作遇到了更大的困难。律师、经济学家,大学教授等则无机

                    会表现他们的才能了,一些人变成了小贩,另一些人卖报,很多人被迫在难民
                    营里从事社区事务活动。

                        到1941年底,犹太难民已成功地建立起一介取得惊人成就的社区,如果
                    没有太平洋战争,估计至少1/3的人能在上海定居。然而在珍珠港事件后,情
                    况急剧恶化,难民的经济状况再次变得极为困难。日本人接管了整个城市,在

                    花了一年时间学会管理这一复杂的大都市后,决定拘留所有的盟国公民,包括
                    美国、英国和荷兰的侨民,但他们不知怎样对待犹太难民。一方面,这些犹太

                    人显然是反轴心国的,至少在感情上是同盟国的支持者 ;但是另一方面,他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