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6 - \来华犹太难民研究(1933-1945):史述、理论与模式
P. 66

54          来华犹太难民研究 (1933—1945):
                     史述、理论与模式


              带咖啡(或代用品)、茶叶、糖或糖精。
                  难民们到后不久就组建了足球队,几个月后还建立了三区业余足球联合

              会,每年举办一次联赛,中国和其他外国球队也参加比赛,热情的观众可达数
              千。流行运动还有拳击、乒乓球,少数人打网球和棒球。

                  社区没有公共图书馆,一些有创业精神的难民却搜集了一小批图书,建
              立了流通图书馆,年轻人——如我个人经历过的那样——把交换连环画搞得十
              分红火。



                                               七



                  总的来说,与中国人的关系相当好。当然,也发生过中国人骂难民的事

              情。但我深信,这些中国人没有受到任何反犹主义的煽动,只不过是为了利用
              这个机会对白人进行报复,他们在英国人和法国人统治下曾不得不忍受耻辱。
              起初,我们家较宽裕时,雇用了一名中国男仆,一名“阿妈”(保姆),乃至一

              名干钟点活的黄包车夫,但太平洋战争一开始,这些奢华就完结了。大多数难
              民从未与上层中国人接触,他们生存的紧迫需要迫使他们平等地与下层的中国

              人(他们的邻居和顾客)相处。尽管他们与中国人生活工作在一起,却很少有
              几个难民真正熟悉他们。尽管许多人确实学会了几句必需的单词和短语,我猜

              只有不到1%的人学会了正确地讲中文。我认识的人中,只有两个人学会了如
              何读写中文。大部分难民在试图掌握英语方面遇到了相当的麻烦,英语在这座
              使用两种语言的城市里是更重要的一种语言。与难民相反,很多中国人倒学会

              了讲流利的德语。虽然历史上中国人总是融合了入侵者和移民,但这次却是他
              们极大地吸收了难民的风俗和品质,反过来,难民们却没有那么做。不过,难

              民社区毕竟只存在了几年,所以我认为根据这点无法改变上述论断。





                 [作者威廉·肖特曼(William Schurtman)是犹太难民,战后在美国成为一
              名事业有成的律师,而且一直积极研究上海犹太难民社区,成了这方面的专

              家。本文摘译自威廉·肖特曼的《关于上海犹太难民社区的报告》(Report on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