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3 - \2023年7-8月
P. 133

ᅦ   㵈 / ࣍սഈݚ൧ӆ֥ᇏຓિฒࣩᆚ

                 以搁浅告终。 ① 1936 年 1 月đ 以 “ 救济国煤已不在切要” 之故đ 实业部裁撤国煤救济委员会。 ②                            但实
                 际上đ 诸如降低运费及矿山税等华资煤矿的呼吁救济之声并未停息。


                                                          结语


                     近代上海被誉为 “ 东方第一大港”đ 其煤炭销售量居全国首位。旺盛的需求令上海成为中外煤
                 商相争的重要市场。但华资煤在此的发展却举步维艰đ 其实有内、 外两层因素。外在因素是日本
                 煤、 抚顺煤、 开滦煤等外煤及外资煤对上海市场的垄断。这一现象并非所谓北伐战争导致的 “ 新局
                 面” ③ đ 实际上日本煤对上海市场的独占始于 19 世纪 70 年代中期đ 开滦煤与抚顺煤则从 20 世纪 20
                 年代后来居上đ 华资煤向来就不是上海市场的重要煤炭来源。外煤及外资煤凭借雄厚的资本与技
                 术đ 及便利的地理位置在上海市场形成了难以打破的价格优势đ 广受消费者的青睐đ 由此建立了完
                 善的销售机制。要在这样的市场中寻求一席之地đ 对资本薄弱、 成本高昂、 运输不便的华资煤来说

                 非常困难。
                     而内在因素正如国煤救济委员会总结的 đ“资本缺乏、 设备不完、 学术欠缺、 交通不便、 车辆缺
                 少、 运费高昂、 税率不均、 销额减少、 地方需索、 军事损害、 土匪骚扰” 等原因导致中国煤矿业的衰
                 落。作为生产、 生活必需的能源đ 华资煤若不能振兴đ 那一切工厂轮车及居民用户自然会采购外煤、
                 外资煤。 ④    根源在于中国煤炭的供需不平衡 đ“中国北方之煤已供过于求đ 而南方之煤则求过于
                 供” ⑤ đ 使 “ 产煤之区不能销煤đ 销煤之区无供给” 。所以đ 运输成为重中之重đ 但高昂的运费与路矿
                 间的纠纷阻碍了正常输送đ 从而影响到生产与销售环节đ 使得 “国煤采既无以尽其能đ 运亦无以称
                 其量đ 销更无以便于人” 。 ⑥        不仅如此đ 政治军事因素也是导致煤运交通阻滞的重要原因。尤其是
                1925—1930 年连年内战đ 军阀占领铁路及扣押车辆等情况导致铁路的煤运不通đ 加剧了华资煤高
                 价格与低产能的困难đ 故中国大多数煤矿遭受的非经济灾难有时远超经济的灾难。 ⑦
                     20 世纪 30 年代初đ 因九一八事变而起的抵制日货、 煤荒、 外煤倾销等一系列事件đ 也给华资煤
                 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国民政府的 “ 国煤救济” 政策đ 从客观结果来看đ 通过提高进口关税确
                 实削弱了日本煤及抚顺煤的竞争力đ 帮助华资煤打入上海等长江一带的市场đ 让 20 世纪 20 年代因
                 内战而发展迟缓的华资煤矿恢复增长。 ⑧                  然而đ 一旦失去关税的保护đ 便发生安南白煤抢夺华资煤
                 市场的状况。而且đ 国民政府的种种限制政策多加之于外煤đ 对外资煤的影响十分有限。


                                                                                 ( 责任编辑: 潘晓霞)






                    ① 《鲁省煤业公司之难产 》,《矿业周报》 第 13 集,1934 年 10 月 7 日, 中华矿学社 1935 年合刊版, 第 1030 页。
                    ② 《实部裁撤国煤救济会 》,《矿业周报》 第 16 集,1936 年 1 月 21 日, 中华矿学社 1936 年合刊版, 第 869 页。
                    ③  罗志强认为北伐期间由于铁路运输不通, 国煤急剧减产, 长江地区煤业出现了新的局面, 外煤取代了国煤的地位, 参见罗
                 志强 《长江煤荒危机( 1928—1932) 》, 张伟保等编著 : 《经济与政治之间: 中国经济史专题研究》, 第 224 页。
                    ④ 《国煤救济委员会专刊》, 第 28—30 页。
                    ⑤  谢家荣编著 : 《中国矿业纪要( 第二次) 》, 第 74 页。
                    ⑥ 《上海反日会电请积极提倡国煤 》,《矿业周报》 第 7 集,1931 年 8 月 21 日, 第 936 页。
                    ⑦  蒂姆·赖特 : 《中国经济和社会中的煤矿业( 1895—1937) 》, 第 155 页。
                    ⑧  蒂姆·赖特指出 20 世纪 20 年代中国煤矿业发展处于停滞状态, 而 1933—1936 年出现了迅速增长。参见蒂姆·赖特 《中
                 国经济和社会中的煤矿业( 1895—1937) 》, 第 14 页。
                                                                                                    1 3 1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