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5 - 《近代史研究》2020第三期
P. 125
余华林 /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知识界对贞操的现代诠释
事件”①几乎都有密切关联,如民主、科学、社会主义、伴随新生活运动而起的复古思潮、抗战救国等
思想主题,以及东西方文化论战、科玄论战、社会主义之争等思想史事件。这些思想主题都成为人
们在阐释贞操观时的重要思想资源和理论武器,在各个思想史事件中也都不时出现贞操议题。
就其学术史意义而言,自《新青年》以来人们对贞操问题的讨论,又从一个具体的层面反映出
人们用现代的知识和科学的精神,重新审视“国故”的历程。自晚清以来近代学人就已经开始探索
将中学融入以西方近代学科体系为代表的新知识系统,依据西方近代学术观念及知识体系,对中国
传统知识的内涵进行重新整理和发掘。②新文化运动以来,知识界对贞操的讨论,其实都围绕着一
个核心问题,即以什么态度、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和改造中国传统的贞操伦理。二三十年代知识界在
诠释贞操新内涵时所使用的现代知识和现代话语,表明此时中西文化与学术的交融已经走过了对
西学进行“比附式理解、附会式会通及类比式研究”③的阶段。尽管他们对于西方现代学术知识的
理解和运用还不够成熟,显得东鳞西爪、不成体系,但这正反映出此时中国传统学术向近代学术转
型的过渡特征。因此,对于贞操问题的讨论,在民国社会中或许只是一个波澜不显的小浪花,但通
过对不同时期诠释贞操的各种现代知识和现代话语的分析,似乎亦可成为一个窥探整个现代社会
学术思潮大势走向的窗口。
(责任编辑:杨宏)
① 关于"思想史事件”的槪念界定,请参见陈少)《什么是思想史事件》,《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② 关于清末中国学科体系和知识系统的转型,参见左玉河《从&部之学到七科之学:学术分科与近代中国知识系统之创建》
(上)3”出版社2004年版)中的详细论述。该著讨论的时段限于晚清,对于民国尤其是五&之后中国学术转型的情况未作分
析。
③ 左玉河:《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第444页
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