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3 - 《近代史研究》2020第五期
P. 43

&成史屠寃             2020年第5期


          己人内部都无法取得共识。
              应当看到的是,在已经自觉不自觉地开始迈上现代化进程的中国,无论不同阶层 、不同信仰,甚
          至不同族群、党派的人们如何看待西方世界,已经融入国际现代社会中的中国社会,其基本的生产

          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都不可避免地在沿着欧美工业社会走过的路曲折前行。民国年间的中
          国固然还不存在欧美社会以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为中心的经济文化环境,西装革履难以
          成为主流的着装模式,但这并不意味着国人的着装模式仍旧能够被限制在辛亥以前的水平上。可

          以说,任何对现代工业社会通行服装的抵制都只能是形式上的,人们着装模式的实质性改变是无论
          如何都无法扭转的。
               以孙中山之后国民党最高领袖蒋介石的着装为例。蒋介石对西装不感兴趣,从他留下的照片

          看,他只在当学生留学日本、头顶上还有头发时,做过一件西式短大衣。而后在1927年秋冬为娶到
          基督徒宋美龄,不得不承诺信奉基督教并照着欧美婚礼方式,一身西装革履地与宋美龄结为了伉
          俪。自此之后,他就再也没有穿过西装。

              但是,蒋介石成年后的着装却依旧还是西式的。作为职业军人,蒋介石一生大部分时间穿的军
          装,无疑是现代西式军服。在留学日本和后来追随孙中山时,他也曾穿过许多年“学生洋服”。

          1928年9月出任国民政府主席后,他一度较多穿被时人称为“中山装”的“学生洋服”,这也是1929
          年《服制条例》视学生服为中山装并定为公务员制服的一个背景。但不久后蒋即更多地开始穿4
          个口袋的军便服。1930年代初,他多次公开称此军便服为“中山装”,要求党政人员应以之为制
          服。①如前所述,这种“中山装”并不是孙中山生命最后穿的,那种正面有7个钮扣,后背有腰带、中

          缝和下摆开叉的猎装式军便服。蒋介石其实是把黄埔军服的质地改成毛料,下面再穿上一条同样
          衣料的西裤而已。在那个年代,军人长期当政,这种军便服式的“中山装”自然也更容易流行起来。

              不过,蒋介石个人则一直对长袍马褂情有所钟。1929年《服制条例》颁布后,他即把长袍马褂
          视作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传承和权力正统延续的重要政治象征。读过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和
          他一生的日记,不难了解他对这种传承和延续重视的程度。但这并不妨碍这位极度重视服装、仪
          表、品味和身份表征的国民党领袖,潜移默化地还是成了西方现代服饰文化的推崇者。从蒋介石各
          个时期照片的着装可以发现,他的着装始终表现着一些典型的西方现代着装的特点。那就是,不论

          是穿军装,还是穿号称“中山装”的军便服,哪怕是穿长袍马褂,他都是一个对衣型合体及衣料和剪
          裁质量十分挑剔,并且会毫不懈怠地注重仪态与服装相协调的人。换言之,蒋在某种程度上其实已

          经资产阶级化,他所塑造的得体、严谨、威风凛凛或风度翩翩的形象,相当程度上也正是19世纪英
          国新兴资产阶级力图塑造的那种讲究体面和专业风度的新绅士形象 。
              作为一种比较,我们在这里似乎有必要提到一心想要废除等级、消灭阶级的共产革命领袖毛泽
          东的着装偏好。与孙中山、蒋介石相反,他可以说是现代中国领袖人物中最不讲究衣着,甚至最怕

          被任何形式的服装及其着装规矩束缚了身体的人。表面上,传统的宽松肥大的长衫最符合他对衣
          服的要求,但长衫在中国从来就是上等人的身份象征,因此毛泽东除了 30岁以前不得不穿便宜的
          布料长衫外,自投身革命战争之后就再没有穿过长衫。在战争年代他只穿两种衣服,一是黄埔军服

          或后来的国民革命军军服②;二是摘去领章把军服当便服来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在



             ①  《蒋院长提倡中山装》,《立报>,1935年12月31日,第3版;《蒋院长令饬公务员穿制服式样为中山装》,《中央日报》,
          1936年2月19日,第2版。
             ②  比较黄埔军服,1936年1月20日颁行的《陆军服制条例》将上衣左右两口袋改成了贴袋。见《内政公报》1936年第9卷
          第1期,第45页。
           44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