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4 - 《近代史研究》2020第六期
P. 44

&成史屠寃             2020年第6期


          同姓交易在清水江流域的土地买卖中占主导地位,实因研究样本中山(场)林(地)等共有财产比重
          过高所致①;而徽商资本流向的族田、墓地和山林等土地类型,因大部分具有公共产业的特殊性质,
          其在亲族内买卖也是题中应有之义。②更重要的是,在宗族关系发达的地区,出于敦亲恤族的考

          虑,“族人互相典买(田宅),其价比外姓稍厚”③,族内买卖价格偏高,也加大了族内交易的比重。
          反之,在清代成都龙泉驿这样的新开发地区,非同族之间交易的比例则更高(75% )。④
               (二)族际交易行为差异显著
              魏庄不同家族之间的土地买卖行为表现是否有异?为了研究的方便,根据各个姓氏出卖土地

          次数的多少,将表1中的土地买卖划分为三类:10宗以下,11-30宗和31宗以上,并分别以“小姓”
          “中姓”和“大姓”区分。⑤采取这种划分的理由是,在一个村庄中,土地交易频率低的姓氏,其人口

          数量也不会太多,而人口数量基数大的姓氏,发生土地交易的概率也更高。事实上,在魏庄及其周
          边,表1中被归类为“中姓”和“小姓”的姓氏,除极个别情况外,无论是该姓在全县的人口数量,还
          是其在该村所占人口比例,大多是偏低的⑥,而被归类于“大姓”的魏庄村王姓和小厂村乔姓,既是
          本村人口最多的姓氏,也是土地交易最活跃的姓氏。

              据表1可见,不同姓氏家族的土地交易行为特征表现各异:
              其一,“大姓”倾向于在同姓之间进行交易。同姓交易主要发生在王、乔两大姓,分别占该姓氏

          总交易量的52.5%和72. 5%。两姓合计交易量高达68宗,占全部同姓交易量的一半以上。张、
          刘、孔三大姓虽然也较频繁地出卖土地,但同姓(族亲)交易却较少。可能是因为历史上人口迁移、
          赐姓和改姓的影响,使得华北地区乡村社会中同姓不同宗、同姓不一家的情形比较普遍。⑦
              其二,“小姓”的交易行为兼具大姓和中姓的特征,表现出各偏一端的分散性。只有少数小姓

          在同姓之间进行交易,柴、束、辛等3姓仅有的3宗土地交易是在同族内进行的。大部分小姓主要
          是与异姓进行交易,至于仅有一两宗交易的白、尹、颜等21姓,除颜姓有1宗同族交易外,其他都是
          与异姓进行交易。换言之,小姓的交易行为呈现两极分化的状态,即或者总是在同族之间进行交

          易,或者几乎完全是与异姓进行交易,而后者更常见。这说明,有的小姓会有意识地通过封闭自身,
          强化本族在村庄的生存空间,而大部分小姓则主动通过与其他族姓建立联系来维持自身的存在。⑧
          例如,小厂村朱康勤出卖的5宗土地,买主全是该村大姓乔孟桂的后人,而其孙女也嫁给了乔孟桂
          的七世孙。

              其三,介于大姓和小姓之间的“中姓”家族,主要是与异姓进行交易。除郭姓之间的同姓交易



             ①  张应强:《清代契约文书中的家族及村落社会生活——贵州省锦屏县文斗寨个案初探》,《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5
          期,第60页。
             ②  周绍泉:《试论明代徽州土地买卖的发展趋势——兼论徽商与徽州土地买卖的关系》,《中国经济史研究》1990年第4期,
          第98页;张纯宁:《明代徽州散件卖契之研究——兼论土地所有权的变化》,硕士学位论文,台南,国立成功大学历史研究所,2003
          年,第82页。
             ③  赵殳方等编:《桐陂赵氏宗谱•卷之首•家约》,光绪九年(1883)赵氏明宗堂木活字版印本,台北中研院傅斯年图书馆
          藏,第6页。
             ④  郭广辉:《清代民国年间成都乡村的田房产业交易——以〈成都龙泉驿百年契约文书(1754—1949))为例》,《西华师范大
          学学报》2015年第3期,第51页。
             ⑤  麻国庆:《家与中国社会结构》,文物出版社1999年版,第109页。
             ⑥  例如,泗水县的潘、谷、季、白、柴、韦、路、辛、顾、商等姓均不足千人,并且近代泗水县没有经历大规模人口辻出、辻入的机
          械变动,而战乱、灾荒对人口自然变动的影响也不大。参见泗水县地名志编纂委员会编《泗水县地名志》,出版单位不详,1998年
          版,第437T61页;泗水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泗水县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3、102页。
             ⑦  安宝:《离乡不离土:二十世纪前期华北不在地主与乡村变迁》,山西人民出版社、山西经济出版社2013年版,第181页。
             ⑧  刁统菊:《对红山峪村16张地契的民俗学解读》,《民俗研究》2005年第3期,第147页。
           44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