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7 - 《近代史研究》2020第六期
P. 57

&成史屠寃             2020年第6期


          开提出工部局须设华人董事的要求,到1925年五卅运动期间将华洋平等参政且中外董事席数应照
          华洋居民纳税总额比例分配作为沪案交涉条件之一,华人商民为获取参政权利不断呼吁和奋争。
          民初,上海公共租界华人的参政诉求得到北京政府的支持,一些西方外交官员和侨民亦表同情,但

          工部局董事会长期拒绝与华人分享市政管理权,直到1926年才向外侨纳税人会议提出加入3位华
          董的议案。该案虽获通过,由于华洋双方在华董席数上各执立场,加之北伐期间时局丕变,华人参
          政问题始终未得解决。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不久,上海公共租界华人团体发起声势浩大的反对工部局加捐运
          动,不久转而谋求华人在董事会的多数席位,作为停止抗捐之条件。工部局起初立场强硬,后亦调

          整姿态,主动寻求解决华人参政问题的方案o经过反复交涉,双方做出不同程度的让步,最终达成
          妥协,华人由此初步获得参与市政管理的权利。这是上海公共租界华洋关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的事件,深刻影响了此后该租界的发展轨迹及其与中国政府的关系。

              关于上海公共租界华人争取参政权(或称市民权)的过程,学界已有一定考察,但对于南京国
          民政府初期华人从抗捐到参政这一重要阶段的研究却十分薄弱,史实叙述既欠周详,论析探讨亦待
          深入。中国学者主要从华人反抗租界当局殖民统治的角度,以中文报刊为基本史料,论述华人团体
          的立场和活动,肯定华人抗捐和争取参政权的努力,对其最终向工部局妥协则持批评态度。①日本
          学者小浜正子从近代上海市民参与公共领域的视角讨论公共租界华人参政运动,也依据中文报刊

          资料概述了此次抗捐和参政的经过,将之视为华人市民意识成熟的表现。②此外,个别西方学者在
          考察近代上海政商关系史、公共租界史和外侨史时也有涉及,但对事件过程论析简略,多强调国民
          党组织的作用和民族主义的力量。③上述研究都没有充分利用工部局和中外政府的相关档案资
          料,且内容偏重华人团体的表现,对工部局的应对以及列强领事团的态度则疏于考察,亦未注意南

          京国民政府和列强政府尤其是主导公共租界事务的英国所扮演的角色 ,无法完整呈现事件演进的
          曲折进程并明晰阐释其中的因果关联,一些鲜为人知却非常关键的环节——如华人团体从激烈抗
          捐到谋求参政的立场转移、工部局从坚不让步到主动和解的姿态调整等——尤待考论。本文结合
          中外档案和报刊等史料,详细梳理华洋双方从紧张对抗到妥协合作的始末原委,剖析朝野各方互动

          和交涉的考量及其效果,探讨本地华洋关系与中外关系之间的交互影响,期在深化对南京国民政府
          初期上海公共租界政治和社会的认识,同时丰富这一时期中外关系史的研究。


                           一、华人反对工部局加捐运动以及南京政府的早期态度



               自1926年7月北伐军兴,高举反帝旗帜的国民革命呈现席卷之势,严重威胁列强在华特权和



             ①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编:《民国上海市通志稿》第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437T54页;
          蒯世勋:《上海公共租界华董产生的经过》,《上海通志馆期刊》第2卷第4期,1935年3月,第1103—1114页;卢汉超:《上海租界华
          人参政运动述论》,唐振常、沈恒春主编:《上海史研究二编》,学林出版社1988年版,第81页;王丹辉:《近代上海公共租界市民权
          运动研究(1905—1930)),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6年,第73—79页。此外,台灣学者陈三井在《上海租
          界华人的参政运动——华董产生及增设之奋斗过程》(陈三井:《近代中国变局下的上海》,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6年版,第29—
         65页)一文中对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华人的抗捐和争取参政权的活动几乎没有着墨。
             ②  小浜正子著,葛涛译:《近代上海的公共性与国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202—203页。
             ③  Joseph Fewsmith, Party, State, and Local Elites in Republican China: Merchant Organizations and Politics in Shanghai, 1890 —
          1930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85 ) , pp. 135 - 136; Nicholas R. Clifford, Spoilt Children of Empiret Westerners in
          Shanghai and the Chinese Revolution of the 1920s ( Hanover and London: University Press of New England, 1992 ) , p. 264 ; Isabella
          Jackson, Shaping Modem Shanghai: Colonialism in China's Global City (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8 ) , pp. 52 - 55 ,
         76.
           56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