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4 - 《近代史研究》2022第二期
P. 104

杨    瑞/清季民初法系知识的东学背景及其传衍

               政治和文化格局剧变 。 "法系"及其相关联的法政知识与概念,皆自日本引介入华,对戊戌以来知
               识与制度体系转型和重塑产生的影响既深且远 。 因此,研究和认识近代法律变革史,首当澄清其与
                日本或东学之关系 。 海内外既存研究立足于史学或法学学科,抑或沟通法、史两科,推进了相关史
               实重建与认识深化 。① 若从知识史角度而言法系"词汇创制、概念形成以及流传 、演变史事尚有
               待进一步廓清;从知识生产、价值观传递以至制度展开的来龙去脉,尚须深究 。 有鉴于此,爬梳中外
               史料史事,内外互证,澄清事实,以实着虚,依照时序建构知识和文本从无到有的历史,辨析其背后
                的东学背景以及渊源流变,兼及影响知识生产的学派 、 人脉、人际交往以及制度设计与运作之间的
               互动联系,为实证东亚知识整体转型中东学、西学以及与中学之间错综关联,知识论、价值观转型与
               制度重塑之间内在逻辑,不啻提供一种新的研究和认识近代历史多元复杂演进历程的视角和进路 。


                                  一、东学渊源:穗积陈重与"法族""法系"词汇创制


                    接诸历史法系"一词,系东亚国家在接触西方近代文明中,由明治日本学者穗积陈重创制的
               "法族"一词衍生而来,并作为"近代语言"的有机构成,传至中国以及世界,成为通用性法学术语和
               普遍性知识。 "法系"知识及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既为日本输出经其创制的词汇、概念以及东洋化
               知识和近代观念,反向中国施行涵化( Acculturation) 文化现象,亦系中国主动取径日本接引西方文
                明成果进行文明重塑的具体表征 O
                    穗积陈重(1 855 -1926) ,一生跨越日本明治、大正两个时代,自幼受本居派国学和汉学思想、熏
               染,后转向"洋学入开成学校习法理学, 1876 年、 1880 年先后赴英国伦敦大学、德国柏林大学习
               法学,始受达尔文、赫青黎和赫伯特·斯宾塞思想影响,有志于法律进化的调查研究事业,受历史法
               学派学者梅因 (Henry James  Summer  Maine) 、分析法学派学者约翰·奥斯丁 (John Austin) 、杰里米
                .边沁(Jeremy Bentham) 的学术思想影响,在融汇欧洲历史法学派、比较法学派基础上,开创"法系
               别比较法学派被奉为日本近代法学界"元勋" 。②
                    中外学者一般将"法系论"缘起,追溯至穗积陈重《法律五大族之说》一文 。 国内较早揭示"法
               系"说发明权属的当是留日生骆通 。③ 此后更为系统地进行论证的是杨鸿烈,谓"最早主唱‘法系'
               之说者,厥为日本之穗积陈重博士" 。④直到 20 世纪 70 年代,日本学者五十岚清等人亦持此论。⑤
               1884 年 3 月、7 月,从德国回国未久的穗积陈重在日本 《法学协会杂志》连续刊载 《法律五大族之
               说》 一文,首次提出和制汉语新名词"法族并阐释"法律五大族"之内涵 。 由此可见,将穗积陈重
               指认为提倡"法系"说之第一人,其论点大致不差 。 然而,不加分辨地将原本的"法族"代之以后出
                的"法系"一词,忽略前后演进及意涵转换,不仅失之于简,亦与其本意不合 。
                    穗积陈重发明"法族"一词,将其当作划分、分析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法律种类及其源流关系
                的概念工具来使用 。 首先,运用"法族"概念,认识和阐释人类文明史发生以来纷繁复杂、形态多样



                   ① 既有研究的主要取向,一是将"中华法系"视作一种"话语考察其在近代中国建构之史,以及对中国传统法制进行"中
               华民族"化的历史叙述,如郭世佑、李在全 { " 中华法系"话语在近代中国的建构 )( { 江苏社会科学 } 2008 年第 6 期) ;二是从学说 、
                民族主义与话语实践等层面,考察中华法系之建构,如赖骏楠 《 建构中华法系                    学说、民族主义与话语实践 (1900-1949)} ( { 北
               大法律坪论} 2008 年 第 2 期) ;二是对居正 、杨鸿烈等相关 人物的研究,如尤陈俊《 中国法系研究中的"大明道之言 "                    从学术史
                角度品读杨鸿烈的中国法律史研究三部曲 } ( { 中国法律评论} 2014 年 第 3 期) 。
                   ② 1主池千九郎: { 稳校博 士仍 「 隐居翁」去就 tr} , { 就壳新闻 } , 1915 年 6 月 25 、26 日 。
                   ③ 《 比较法学会大会纪事(续)}, { 顺天时报} , 1913 年 1 月 14 日专件       第 I 张第 3 版 。
                   ④ 杨鸿烈: { 中国法律在东亚诸国之影响 } ,商务印书馆 1937 年版,第 12 页 。
                   ⑤ 五十岚清: { 法系命再就(1)      比较法研究/一卡 (2)) , { 北大法学命集 } 1974 年 8 月 10 日第 25 卷第 l 号, 第 150 页 。
                                                                                                       93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