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8 - 《近代史研究》2022第二期
P. 58

&叫支昂完            2022 年第 2 期


                    因此,桃花源虽然是一个虚构的意象,但汇集了不同思想派别和君臣朝野共同认可的价值取
                向,代表了中国文化传统中最富共识性和吸引力的那一部分价值,也因此成为近千年来中国士人中
               最具辐射效应的理想社会模型 。① 把它作为一个与乌托邦相平行的典范意象加以比较研究,以分
               析中西文化在理想社会认知方面的若干差异,应属可行 。 不过,在此之前需要首先检讨一下近年学
               界对传统中国是否存在乌托邦思想的看法 。
                    多数学者倾向于把乌托邦视作理想社会的同义语,故认为近代之前的中国当然也存在乌托邦
                的思想 。 但印度社会学家科瑞森·库玛 (Krishan Kumar) 提出,乌托邦"只能出现在"西方;在所有
               非西方社会中,中国"最接近于发展出某种乌托邦的观念但毕竟只是"接近" 。 在他看来,这是因
               为非西方社会"大多受到宗教思想体系的控制"所造成的 。 张隆溪则认为,库玛的叙述过于重视
               佛、道两教,忽视了儒家传统 。 他认为,中国虽然没有形成乌托邦文学传统,但发展出了与西方不同
                的另一种乌托邦观念 。② 金观涛更是认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中本有一种"乌托邦精神" 。③
               余英时也将《周礼》 看作"中国思想史上一部‘乌托邦'作品,对整个社会有一套完整的、全面的、系
               统的设计" 。④
                    虽然如此,但大多数研究者也承认中国的"乌托邦文化"比西方要薄弱得多 。 余英时认为乌
               托邦式的理想在西方的经典中远较中国为发达"比如"‘礼运'大同的理想"就是"到近代才受西
               方影响而流行起来" 。 这是因为"中国思想有非常浓厚的重实际的倾向,而不取形式化、系统化的
               途径" 。⑤ 许悼云也说在中国历史上一般意识形态出现频率远比乌托邦出现的频率为大 。 其中
               缘故,当由于中国的社会经济体系,须在安定与平衡中发挥最大功能 。 " ⑥他们与库玛的理由全然不
                同,断语也有明显差异,但所见略同 。
                    以上诸家各有所据,然而即便是结论相同者,其着眼点也未必一致,可谓见仁见智 。 回答该问
               题的关键在于怎样界定"乌托邦"的概念 。 但本文无意涉足该话题,不过是提供一个新的认知视
               角,揭出另一种思考之可能 。
                    细读西方社会公认的乌托邦文本,会发现它们的叙述笔触细致,从国家组织结构到个人生活细
               节,几乎无所不包 。 中国人对理想社会的描绘则简单得令人咋舌 。 早期的文献,女口 《 诗经·硕鼠》
               只是宣称要"适彼乐士""乐国"和"乐郊但"乐士"究是何种景象,并无只字交代 。 后出文献的描
               写更加丰富,但仍取写意倾向 。 论及组织规划,多取留白做法 。 即使有一些论述,也远较西人逊色 。
               张隆溪认为,这与中国传统语文追求的"简练"风格有关 。⑦ 但拉塞尔·雅各比曾有论断少数的
               几个短语,或者甚至很少的几个句子和段落,并不能构建一个乌托邦美景 。 " ⑧那么,传统中国文献
                中的理想社会显然无法归入乌托邦行列 。
                    若把此事仅仅看作一个叙事风格的问题,显然是不够的 。 美学风格差异的背后,实际上是思维
               风格的差异 。 乌托邦具有一种"整体性"的特点,即使今人所谓"私生活也被纳入其通盘计划中 。




                   ① 它甚至成为 整个东亚共享的乐园意象 。 参见二浦国雄《 安坚 〈 梦游桃源 图 〉 与陶渊明 ( 桃花 源 记 )} (二浦国雄著 ,王标译.
               《 不老不死的欲求:三浦国雄道教论集 }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7 年版) ,第 388--406 页 o
                   ② 张隆 溪 : { 乌托邦:世俗理念与中国传统 } , { 二十一世纪} 1999 年 2 月号 。
                   ③ 金观涛: { 中国文化的乌托邦精神 } , { 二十一世纪} 1990 年 12 月号 。
                   ④  余英时: { 金春峰〈 周官之成书及其反映的文化与时代新考 〉 序 } ,彭国翔编: { 会友集              余英时序文集 } (增订版)上册,
                台北,三民书局 2010 年版,第 23 页 。
                   ⑤ 余英时: { 从价值系统看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 , { 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ω4 年版,第 447 页 。
                   ⑥ 许伴云: { 传统中国社会经济史的若干特性 } , { 求古编 } ,新星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12 页 。
                   ⑦ 张 隆溪 : { 乌托邦:世俗理念与中国传统 } , { 二十一世纪} 1999 年 2 月号,第 100 页 。
                   ⑧ 拉塞 尔·雅各比: { 不完美的图像:反乌托邦时代的乌托邦思想} ,第 5 页 。
                50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