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9 - 《近代史研究》2022第二期
P. 59

王东杰/从"桃花源"到"乌托邦":{大同书》关于理想社会的构想
               柏拉图的《理想国》建议,妇女、 儿童应"一律公有以防止人们"组成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 。①托

               马斯 · 莫尔的乌托邦虽实行严格的"一夫一妻制但选择配偶之先,男女皆须赤身相对,互做验
               证 。②新大西岛的居民则是由新郎新娘的朋友先去观摩对方的裸体 。③太阳城的人们把"每个人

               都有自己单独的住房,自己的妻子和儿女"视为"自私自利"的根源,因此并无稳固的夫妻关系,婴
               儿公育,性生活也由管理人员按照每个人的"体格予以适时、合理的分配,以服务 于 整个社会的
               人种改良和延续 。 故一个"多次与男子合欢仍不受孕"的妇女便被宣布为 ‘ 公妻, " 。④
                    乌托邦将生活的所有侧 面都纳入一个统一的社会管理框架,桃花源的描述则几乎不涉及任何

               相关内容 。 正是在这里,我们看到两种理想社会类型的实质性差异 。 事实上,桃花源代表了 一种在
                中国传统思想中 占 据主流地位的社会主张 : 理想社会并非一个严密规划和管理的社会,而是一个合
               乎"天然"的社会 。 理想秩序原本就内在于人的天性之中,只要去除阻碍其发挥作用的力量,社会
               就将自动回归有序状态 。 任何管理都只是一种迫不得已的手段,密集的控制只能获得相反效果 。
               宋人林希逸说民之在天下,自生自养,莫不均平,谁实使之?自然之道也 。 若容心而使,则不得
               其均平矣 。 "⑤这里所要避免的恰好是刻意的规划一一我们或可把这种思维称为"减法思维而乌

               托邦则体现出一种"加法思维" 。 这是西方社会与文化的 一个显著特征:早在古希腊,政治就具有
               浓厚的"理性甚至规划性" 。⑥

                    中国传统的理想社会观念当然并未完全排除规划与管理的作用 。 老子"小国寡民"的背后也
               站着一位"圣人" 。 不过,按照道家的看法,圣人之为只是"法天" 。 在理想状态下,人人与道为一,
               实无须圣人存在 。 《礼运》所言"大同既要"选贤与能当然也有"治人者可是具体怎么"选"

               和"与仍是付诸阙如 。 儒家经典强调的是领袖的表率作用:为政者"譬如北辰其身正"则人
                民"不令而行" 。 在此逻辑中,社会治理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端正自身的品行 。 事实上,在中国
                的传世文献中,只有《周礼》最具设计感,为我们提示了另一路向的可能一一而这似乎也正是它在

               晚清以来受人关注的重要原因 。
                    乌托邦通常都是以"城市形态"出现⑦ ,这显然与城市在西方文化中的崇高地位有关 。 而桃花

               源则分明是一村落 。 因此,后者不需要一套完密有致的设计规划和管控系统一一在农业生活中,遵
               循天道的自然节律被视为最佳选择 。 是以《击壤歌》可以自豪地宣称日出而作,日人而息 。 凿井
               而饮,耕田而食 。 帝力 于我何有哉!"在此意义上,可以说乌托邦的组织原则是政治,桃花源的组织
               原则是"天然" 。
                    知识在这两种社会中的角色也完全相异 。 无论是乌托邦、太阳城,还是新大西岛,都设有专门
                的学术机构,而且被认为是整个社会幸福生活的源泉 。 桃花源却没有任何知识生活的踪迹 。 这不
               是陶渊明的偶然疏忽,而有其明确的理论根据怡然有余乐, 于何劳智慧?" ( <<桃花源诗~)对一个

               更信任天道的文化来说,这么想可谓理所当然 。 乌托邦关注的既是规划与管理的细致合理,就要对
               整个社会加以通盘考量,离开知识,势将无能为力 O


                   ① 柏拉图著,郭斌和、张竹明译: { 理想国 >> ,商务印书馆 1 986 年版,第 190 页 。
                   ② 托马斯 · 莫尔著,戴锦龄译: { 乌托邦 >> ,商务印书馆 1982 年版,第 88-89 页 。
                   ③  弗 · 培根著,何新译: { 新大西岛 >> ,商务印书馆 1 959 年版,第 29 页 。
                   ④ 康帕内拉著,陈大维等译: { 太阳城>> ,商务印书馆 1960 年版,第 10 、 1 8 、22 页 。
                   ⑤ 林希逸: { 老子底斋口义>>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年版,第 36 页 。
                   ⑥ 让   皮埃尔 · 维尔南著,黄艳红译: { 希腊人的神话和思想一一历史心理分析研究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243 页 。
                   ⑦ 大卫 · 哈维著,胡大平译: { 希望的空间 >>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152 页 。
                                                                                                       51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