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0 - 《近代史研究》2022第二期
P. 60

&叫支昂完            2022 年 第 2 期


                    在对家庭的态度上,桃花源也和乌托邦形成了鲜明对比 。 如前所述,乌托邦论者往往把家庭
                当作"私"的根源 。 《理想国》与《太 阳城》 不必说,莫尔虽力主一夫一妻制,但要求人们不断改换
               居地,以防住房成为私有财产 。①在新大西岛中 ,生儿育女是为了给国王"蕃息臣民" 。② 这些设
               计,都以建立"公"的体制为目标 。 而桃花源则是"家"的天下 。 在这一点上,陶渊明等人遵循了
                中国传统观念中的主流取向 。 有学者在《 礼运 》中看 到全社会组成"一个大家庭"的可能③ ,但这
               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误读 。 《 礼运》 虽明 言"天下为公却并非要把整个社会都变成一家老吾老 以
               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是要从"吾"之老、幼推而"及"人,否定了家庭,乃无"大同"
               可言 。
                    桃花源和乌托邦当然也有相似之处 。 但据上所述,可以将之视为两种类型 的社会构想 。 很多
                内容的歧异,源自两种不同文化取向的差异 :传统中国文化认为"自然"之中已 经包含了合理的秩
               序,西方文化则强调规划和设计的重要 。 据此,也许可以说, 20 世纪之前的中国,并不存在西方意
               义上的乌托邦传统 。


                                              二、《 大同书 》 的乌托邦特征


                    20 世纪初,随着 中国思想的转型,出现了一种有关理想社会的新构想,这集中体现在《大 同书 》
                中 。 有学者认为,这部未完成的著作, 主要写 于辛亥前十年间 。 从思想渊源看, 比起" 古老 的儒家
               经传它更多受到包括傅里叶在内的空想社会主义等外来学说的影 响 。④ 笔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
               强调,此书远离中国传统,不仅体现在思想来源,也体现在其整体特征上:大同世界绝非一个升级版
                的桃花源,而是一个全球化的乌托邦 。
                    苏联学者齐赫文斯基 (S. L.  Tikhvinsky) 注意到康有为把每一社会 机构活动的极微小的细
               节都作了详细的规定 。 " ⑤在中国思想史上,这并不寻常 。 尽管太平天国已经表现出强化管理的倾
                向,比如 《 天朝田亩制度》规定:每一家应养五只母鸡、两头母猪 。⑥ 但其细密程度远 不能和 《大 同
               书》 相比:一个人从生到死的所有生活,都被整合进一个严密计划 。 即使连孕妇所佩饰品的材质 、
               男女交合时所听的音乐 、 毛发的剔除 、厕所设施的摆放等(第 195 、 288 ,290 页) ⑦ ,亦都在其构想之
                中,牵牵大者更可想而知 。
                    实际上,康有为在早年所著《教学通义》中,已表现出对全盘性政治设计和规划的浓厚兴味,对
               《 周礼}" 制度美密 ,纤悉无遗范围其民 ,纤悉毕至"的特质再三称叹 。⑧ 他后来虽因改宗今文经
               学 ,不得不放弃属 于古文系统的《 周礼} ,但对政治设计和社会规划的热情却始终未曾减退 。
                    《大 同书》具有浓 厚 的理性主义色彩 。⑨ 我们先来看 他所说的"大地统计学 " (第 231-233


                   ① 托马斯 · 莫尔: { 乌托邦 > ,第 53 页 。
                   ②  弗 · 培根: { 新大西岛 > ,第 24 页 。
                   ③ 唐纳德 . J . 蒙罗著,压国雄、陶黎铭译 : { 早期中国 " 人"的观念> , 上 海古籍 出 版社 1994 年版,第 168 页 。
                   ④ 朱维铮: { 从〈实理公法全书〉到(大同 书 刊 , { 求索真文明一一晚清学术史论> , 第 23 1 -258 页 。
                   ⑤  齐赫文斯基著,张时裕等译: { 中国变法维新运动和康有为 > , 生活 ·读书 · 新知三联 书 店 1962 年版,第 266 页 。
                   ⑥ 《 天朝田亩制度 > , 扬州师范学院中文革编: { 洪秀全选集 > ,中 华书局 1976 年版 , 第 8 1 页 。
                   ⑦ 本文所用 《 大同书 》 为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年版,下引该书页码,均改为文中夹注 。
                   ⑧ 康有为: { 教学通义> ( 1885) ,姜义华、张荣华编校: { 康有为全集 》 第 l 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45 、47 页 。
                   ⑨ 本文所用 "理性主义"一词,主要采纳以赛亚·柏林 (Isaiah Berlin) 的描 述(参见以赛亚 · 柏林著,冯克利译《 休漠和德国
               反理性主义的起源 > , { 反潮流.观念史论文集 > ,译林出版社 2002 年 版,第 194- 195 页),指 一 种相信人类可以"通过理性和受控制
               的观察"来发现世界"普遍而 固定的规律"的态度 。 它主要是一种政治、社会思想,虽与哲学上的理性主义有关,但并非一回事 。
                52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