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6 - 《近代史研究》2022第二期
P. 66
&叫支昂完 2022 年第 2 期
们的细节虽与《大同书》不无同异,精神却别无二致,都把理想社会建立在数字管理、均质空间、科
技和公有制的基础上 。
这些情形提醒我们,近代中国思想取向的改变,不仅涉及现实,也波及想象领域 。 王沉森曾列
出构成近代中国"人"的观念的几个要点人为的" (与"自然的"相对)、"有意识的" (与"无意识
的"相对)、"有组织的"等 。① 用前文讨论的几个主题相对照,岂非一一相应,若合符节 。 我们甚至
还可以在这份清单上添加新的条目:科学的、同质的、量化的、平等的、中立的……它们被应用于广
泛多样的议题,而所有这些概念也都彼此渗透,相互支持(当然也有冲突) , 呈现出一种(历史性的)
"家属相似性标示出一组(内部关系极复杂的)价值观念,共同诱导和制约了中国现代思想和历
史的走向 O
在这份清单中人为的"和"自然的" (或"天然的" )这对概念在本文的论域中显得尤为重要 。
如前所述,大同世界之所以异于桃花源而同于乌托邦,就建立在这一对区分的基础上 。 这让我们想
到莫娜·奥祖夫 (Mona Ozou日在研究法国大革命的著作中所做的一个论断把社会人归结为生物
人,是一种乌托邦的特征 。 " ②她所采用的这对术语一一"社会人"和"生物人同"人为的"和"自然
的虽不在同一语义层次,指向却不无相合 。 然而,她对乌托邦的看法,与《大同书》中所展示的却
恰好相反 。 若采用同样句式,我们也可以说:把自然的转向人为的,是一种乌托邦的特征 。 不过,二
者的冲突未必像看起来的那么严重把社会人归结为生物人意味着剥夺一切人为的不平等,回
归原初平等;把 自然的转向人为的,意味着消除造成差异性的(包括社会、文化和历史领域内的)
"天然"元素,通过人的努力维持世界的平等 。 在这方面,它们实际殊途同归 。
在思想取向转型之后,桃花源也许仍在情感上吸引着中国人,但在理智上的号召力已下降 。
1905 年 6 月 24 日,孟森读过 美国作家爱德华 ·贝拉米 (Edward Bellany) 的幻想小说《回头看》
(Looking Backward , 又译《百年一觉H 回头看记略》等)后,认为这本书是"寝馈 于现有之文明而欲
求进步者故"理想高妙可助人思想程度" 。 这一点和中国传统价值取向形成鲜明对比:中国
"古人慨世之不古,所慕常在混沌未凿之天,西人憾法之不备,所慕常在文化极盛之后" 。 因此, ~ 回
头看}"似较《桃花源记》等作为有味也" 。③ 这和胡适的感想一致,其所向往的对象,除了存在从往
昔到未来的转换,也有一个从"混沌"(天然)到"文化" (人为)的变迁 。
生士j五
r口 b口
作为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 ~ 大同书》展示了近代中国思想取向中的一个根本变化 。 20 世纪之
前的中国人大都赞同,宇宙本身蕴含着一种普遍意义的合理秩序一一无论我们称之为"天道"还是
"天理" 。 因此,一个散漫平铺的社会,实在无须加以刻意设计,只要遵从"天然"的教导,就可达致合
理状态 。 对于这样一个无为、无治的境界,儒、道二家都曾予以高度礼赞,将之视为模范政治的目标 。
但是,20 世纪以后这一想法转变了:理想社会被认为是由管理人员在全面掌握全球数据(包括人与
物、资源与需要等)的基础上,通过理性规划、计算、推导、论证、监控和管理之后才能达到的效果 。 它
是一个环环相扣的复杂系统 ,因此只能是"人为的 而非"天然的" 。 这一理念对于全面性、细密性和
① 王 i凡森 : { 从"新氏"王IJ" 新人"一一近代思想中的"自我"与"政治 吵 , { 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再思
考 >> ,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20 17 年 版,第 65-90 页 。
② 莫娜 · 奥祖夫著,如l 北成译: { 革命节日 >> ,商务印书馆 2012 年版,第 165 页 。
③ 孟森: { 粤行随笔>> ,孟森、吴慈培著,浮苦盒整理: { 孟心史日记 吴慈培日记>> ,凤凰出版社 2018 年版,第 47 页 。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