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9 - 《近代史研究》2022年第五期
P. 29

张  博 / 民国时期内蒙古畜牧生产中牧草利用方式及其改革


                               一带,常因汉民及俄国人打草“妨碍旗内百姓走场放牧而造成损失”引起纠纷争端。                                     ①  因此,在这一
                               土地与社会制度下的多数蒙旗,实际上难以推行政府和学界所倡导的常规性、大规模的打草储草与

                               牧草种植技术。
                                   在畜牧经济方面,内蒙古地区的牧业生产并非均质单一。 即使同在纯牧区,不同草原类型(如
                               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牧场等)的畜牧生产也有较大的不同,具有鲜明的多元性与动
                               态性。 然而,民国时期的牧草改良与牧草建设规划多未顾及这种多样性,在多数情况下是照搬西方

                               或内地农区的牧草利用方式,从而并未能真正适应广大牧区的多元牧业生产环境。
                                   在思想文化方面,正如美国学者萨林斯(Marshall Sahlins)曾指出的,文化因素对经济发展具有

                               重要的影响。     ②  内蒙古传统游牧生产与西方现代化牧业生产的思想文化理念有较大的不同,这在
                               内蒙古牧草的利用上也有一定反映。 传统游牧生产中将牧草视为生命,是整个草原生态的重要组
                               成部分,在生产过程中牧民顺应其生物特性与生长规律,既利用又保护,维持可持续利用。 在游牧
                               生产生活中,牧草不仅是一种生产资料,还具有政治、文化等多元价值,在牧区社会中有重要地位和

                               象征作用。 但在民国时期政府和部分学者所推崇的西方现代牧业生产中,牧草仅是一种生产资料,
                               牧业生产过程中人们更注重的是不同牧草的营养成分及其背后所蕴含的经济价值,牧草的文化作
                               用被抹杀,经济作用成为唯一指标。 在此理念下,牧业的牧草利用一方面扩大了人为干预,追求选
                               择与种植,使牧草生产农业化;另一方面,扩大所谓优等牧草的种植,使牧草种类趋向单一化、简单

                               化,这些均与蒙地牧民的理念有较大不同,因而很难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得到广泛施行。
                                   此外,关于日伪势力对蒙地牧草利用改革的破产,这主要在于日本操控下伪政权的牧草利用改
                               革并非一种正常的畜牧经济建设,其出发点主要在于保障日本侵略扩张的畜产品需求,因此日伪势
                               力对于牧草利用改革规划的落实是与日本的军事形势密切相关的。 在抗战初期日军处于扩张状
                               态,其对畜产的关注多兼顾数量与质量,并力图稳固伪政权经济,这就要求其对作为畜牧生产基础
                               的牧草加以较大力度的关注与建设。 而在抗战后期,日军处于颓败状态,为挽回局面,其加大对内
                               蒙古地区畜牧资源的掠夺,重量不重质,吸血不造血,只求短期获得资源。 在此背景下,其对于牧草
                               等畜牧生产基础领域的关注和投入自然减少,相关改良政策也多陷于停滞。


                                                                        结语


                                   清末大规模放垦后,蒙地牧场面积日渐减少,逐渐形成纯牧区、农牧混合区与农业区并存的多
                               元经济格局,三者均为内蒙古畜牧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牧草利用方面,纯牧区民众仍以传统
                               的转场放牧为主,但部分地区也出现了打草储草、买卖牧草等行为。 农业区及农牧混合区则以小规
                               模的打草储草及农作物残渣饲料等利用为主,且农牧民间关于牧草利用的交易也使得牧草的商品
                               化程度进一步提升。
                                   而在这一时期,民族国家构建与经济建设的要求、内蒙古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拓展、边疆地
                               区建设开发的需要、西方牧业生产理念及技术的传入等,使得作为内蒙古牧业生产基础的牧草利用
                               与牧场建设逐渐得到政府和学界的广泛关注,并以政策法令、技术指导等形式,提倡推广诸如常规
                               化打草储草、牧草饲料种植、草种改良、牧场规划管理等新的牧草利用理念与技术。 此外,日本侵略



                                  ①  《呼伦贝尔副都统贵福为令驱逐无照私自砍伐树木割草放牧之俄罗斯人事致索伦左右两翼、陈巴尔虎、厄鲁特各总管札
                               文》,《陈巴尔虎部落满文历史档案》第 3 册,第 1930 页。
                                  ②  马歇尔·萨林斯著,张经纬等译:《石器时代经济学》,“前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年版,第 1 页。
                                                                                                                    3 1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