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0 - 《近代史研究》2022年第五期
P. 30

2022 年第 5 期

                               势力这一时期也通过伪政权对内蒙古的牧草利用理念与技术进行改革,以保证其获得更多畜产资

                               源供应国内需求与侵略扩张。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新的牧草利用理念与技术虽然在内蒙古部分地区得到初步施行,但多集中
                               于农牧业试验场等地,并未深入到广大基层农牧民的畜牧生产中。 造成这一局面,固然主要在于动
                               荡的社会局势与频发的战争,除此之外,在内蒙古传统游牧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并未彻底改变的
                               情况下,政府和学界引入基于西方和内地农业区生产经验的牧草利用理念与技术,与内蒙古当时的
                               土地制度、社会制度、多元畜牧生产以及游牧思想文化等有一定矛盾之处,因而使得相关政策并未
                               在实际的牧业生产中得到广泛落实。 而日伪势力对于牧草利用的改革则主要是基于供应日本侵略
                               扩张的畜产品需求,其推进与落实程度与日军的战况紧密联系,并非一种正常的经济建设,因而也
                               随着日军的颓败而逐渐停滞。 总之,民国时期内蒙古牧业生产中牧草利用的情况与变化,在一定程
                               度上反映出当时畜牧业生产与牧区社会总体上始终处于新旧杂糅的复杂状态,在内蒙古牧区传统
                               社会经济制度等未发生深刻变革的背景下,畜牧现代化探索曲折艰难。


                                                                                                  (责任编辑: 杨宏)








                                                《民众教育馆与民族国家意识的塑造(1928—1949)》
                                                          朱煜著,人民出版社 2022 年版,99 元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唤起民众”的民众运动政策发生了“教育转向”,政府推动在各地设置民众
                                    教育馆,意在教育民众、训练民众,将官方的政治话语向底层社会渗透,借助各种教育工具,在日常生活
                                    中塑造民众的民族国家意识,在文化层面影响近代民族国家的建构。 该书探讨民众教育馆是如何利用
                                    识字扫盲、日常宣教、集体仪式、法定节日、纪念空间等教化活动或文化符号,试图影响底层民众的民族
                                    国家认同的演变历程及其效果。 该书以海峡两岸的历史档案及近代报刊史料为基础,对民众教育馆塑
                                    造民众民族国家意识的缘起、样态、效果等展开研究,并运用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理论,借由对民众教育
                                    馆教育活动“隐性世界”的阐释,分析其蕴含的政治文化象征,将民众教育馆置于近代民族国家建构的
                                    宏大视野下考察。 该书认为,民众教育馆在民众日常生活中塑造民族国家认同的努力,在 20 世纪三四
                                    十年代日本大举侵华、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背景下取得一定成绩。 不过,民众教育馆虽被政府指
                                    定为“社教中心”,然而并不真正拥有制度赋予的地位。 政府表面上重视民众教育馆,实际上除了部分
                                    社教官员,整个行政系统对之大多比较忽视,加之 1927 年“清党”以后,国民党对意识形态的建设不够
                                    重视,因此民众教育馆塑造民众民族国家意识,尤其是对国民党政权认同的总体效果并不显著。 通过
                                    对民众教育馆塑造民众民族国家意识的来龙去脉、利弊得失的梳理,有助于进一步考察近代民族国家
                                    建构的社会基础,为分析国民党统治失败之因提供一个微观视角。













                                3 2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