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4 - 《近代史研究》2022年第六期
P. 34

黄兴涛  黄  娟 / 清末“国语”的概念转换与国家通用语的最初构建

                   于中华民族通用语言文字的理念和实践探索的历史研究,包括对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学史的研
                   究,通过系统整理和挖掘这方面的历史资料,整体考察其酝酿、自觉构建到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对
                   其经验教训进行全面深入的总结,以期为今天国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切实有益的历

                   史借鉴。    ①
                       基于这一认识,本文拟就清末“国语”概念发生内涵转换,国家通用语文理念开始倡导、有关实
                   践得以初步开展的历史过程、时代因缘及其政治文化意蕴等问题,作一粗略探讨,希望能够为现代

                   中华民族自觉在清末发轫的早期历史,增添一点新的认知。

                                     一、 清末“国语”概念的现代转化与日本的双重刺激



                       清末国家通用语文的最初构建,是以民族国家主义理念下现代国语统一观念的确立为前提的。
                   而现代国语统一观念的确立,又有赖于现代“国语”概念及其相关概念符号在中国的形成和一定程
                   度的传播。 目前,学界对清代“国语”一词的新旧概念转换现象已有所关注和讨论 ,但对其转变过
                                                                                               ②
                   程及因缘的揭示和历史内涵的解读,都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和展开。
                       一般认为,在中国古代汉语里,“国语”一词主要有两种用法,或者说主要用来表述两种概念内
                   涵:一是指战国时期已流行的史书《国语》,它是将《周语》与《晋语》《齐语》等诸侯列国之“语”汇编
                   在一起的古典史书。 这里的“语”,属上古中国记言兼记事的史书专称,所谓“国语”,就字面而言也
                   就是列国之史乘;二是指古代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政权里,统治者对其本族语言的规定称谓,自然
                   是相对于国内的他族语言尤其是汉语而言。 如北魏拓跋氏就定鲜卑语为国语,《隋书·经籍志》对
                   此曾有明确记载,“后魏初定中原,军容号令,皆以夷语。 后染华俗,多不能通,故录其本言,相传教
                   习,谓之‘国语’” ,该志还著录了“《国语》十五卷”等 13 种以汉语对译的鲜卑字书。 这种用法的
                                   ③
                   “国语”概念,在各少数民族主导的政权辽、金、元时期的史籍中得到延续,到清朝时更因统治者明
                   令实施“国语骑射”政策而得到进一步强化。 在清朝统治的绝大部分时间里,非古籍史书含义的
                   “国语”一词之概念所指,自然都是满语。 它是满人作为国内统治族群最高语言地位的政治宣示和
                   标识,而不是一个国家通用语文的概念符号。 表达这一语文政治概念的相关词汇,还有“清语”“清
                   文”“清书”或“国书”等。
                       其实,古汉语里的“国语”一词并不限于以上两种概念涵义。 除此之外,它还有一种表示“本国
                   语言”的泛指用法,特别是相对于外国语言之时。 如在南朝时的佛教史书《高僧传》里,就有过类似
                   用法。 其中的《维祗难传》在谈到天竺国僧人维祗难应三国时代的吴国士人之请、将其从天竺带来
                   的“昙钵经梵本”翻译成汉文时即写道:“难既未善国语,乃共其伴律炎译为汉文。 炎亦未善汉言,




                      ①   参见黄兴涛《深化中华民族自觉史研究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研究》2020 年第 6 期。
                      ②   参见村田雄二郎「ラスト·エンペラーズは何語を話していたか——清末『国語』問題と単一言語制」、『ことばと社会』
                   第三号、三元社、2000 年 7 月;于逢春、刘民《晚清政府对蒙古族的国语教育政策》,《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8 年第 2 期;张军《满族
                   的语言认同与清末“国语”转型》,《社会科学家》2014 年第 3 期;白莎《官话、白话和国语———20 世纪初中国“国语” 概念的出现》,
                   朗宓榭、费南山主编,李永胜、李增田译《呈现意义:晚清中国的新学领域》,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4 年版,第 271—308 页。 2013 年,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满文文献中心主办“首届国际满文文献学术研讨会”,黄兴涛、黄娟合作提交《“国语” 的转换:晚清满汉
                   语言地位变迁解析》一文并作了大会主题发言。 最新研究可见王东杰《声入心通:国语运动与现代中国》,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年版;张凌霄《断裂的“国语”———清帝国晚期的语言政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9 年;湛晓白《清
                   末国家语文统一与满汉族群关系变化》,《历史研究》2021 年第 5 期。
                      ③   《隋书》第 32 卷,“经籍志一”,中华书局 1973 年版,第 947 页。
                                                                                                            3 5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