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6 - 《近代史研究》2022年第六期
P. 36

黄兴涛  黄  娟 / 清末“国语”的概念转换与国家通用语的最初构建

                   的识字率方面,发挥了积极可贵的作用,“苟使日本无假名,则识字者无几”。 由于认定“语言与文
                   字离则通文者少,语言与文字合则通文者多”,黄遵宪还称赞日本假名的创设对“东方文教”大有裨
                   益。 在该书中,他甚至还借“论者”之口,直接以“中国文字”指代汉文,表示“论者谓五部洲中以中

                   国文字为最古,学中国文字为最难,亦谓语言文字之不相合也”,认为中国“欲令天下之农工商贾、
                   妇女幼稚皆能通文字之用”,言文一致、文体通俗,“不得不于此求一简易之法” 是必然的改革趋

                   势。 ①  实际上,这也就指明了今后中国要建成现代强国,其语言文字改革的统一化、简易化、拼音化
                   和通俗白话化乃发展方向。
                       甲午战败后,由于受到国族危机的强烈刺激,从戊戌时期起,同普及教育和文教改革相联系、反
                   映国族主义关切的“国语”概念在中国得到了进一步传播。 除黄遵宪《日本国志》的有关思想影响

                   较大外,康有为编《日本书目志》列名介绍了近 20 种以“国文”“国语”命名的日本教科书和语法书,
                   也引人注目。 像今泉定介等编的《普通国文》、落合直文的《(中等教育) 国文轨范》、村山自强的
                   《(普通教育)国语学文典》和关根正直的《国语学》等等,这些“国文”“国语”概念词符的导入,“同
                   文”的中国人不难顾名思义、感受精神。
                       与此同时,姚锡光、张大镛等人受张之洞、廖寿丰等地方大员派遣赴日考察教育,回国后撰写出
                   版《东瀛学校举概》和《日本各校纪略》等类书,在介绍日本各级各类学校“国语”课程设置的时候,
                   还特别发现并郑重告知国人:尽管日本的学校也教习“西文”,但都以“本国文及汉文为重”,授课内
                   容都“译成本国文”,“各种品类、各种各物”名称也都“订有本国名目”,而不“假经西文”。                                        ②  可见他
                   们急于要消除国人关于日本学习西方成功、连本国语文也不再重视传授的“唯西是从” 想象与误
                   解。 这一文化心态,也对日后主持制定“癸卯学制”的张之洞等人影响甚大。
                       戊戌时期,蔡锡勇的《传音快字》、王炳耀的《拼音字谱》、沈学的《盛世元音》和卢戆章的《中国
                   切音新字》等一系列汉字拼音论著得以纷纷出版或发表,作者们由此表达了通过汉语普及改革以
                   实现国家文明富强的时代愿望。 1896 年,梁启超在《沈氏音书序》中热忱称赞此类努力,并有力阐
                   述“文与言合,而读书识字之智民可以日多”,中国人识字难和审音难必须得到正视解决等语文建
                   设构想。    ③  不仅如此,这一时期士大夫中还有人开始自觉倡导由此入手、尽快展开全国范围的通用
                   语文改革实践。 如 1898 年,赞成维新的京官林辂存就呈递《上督察院书》,特向朝廷推荐其同乡卢
                   戆章 1892 年开始设计的切音字方案,明确表示希望能在全国予以推行,得到了各衙堂官的会衔代
                   奏。 林氏认定,以卢戆章的方案为基础,以“京师官音”为正,颁行全国,“则皇灵所及之地,无论蒙
                   古、西藏、青海、伊黎〔犁〕,以及南洋数十岛,凡华民散居处所,不数年间书可同文、言可同音,而且
                   妇孺皆能知书,文学因而大启,是即合四外为一心,联万方为一气也,岂不懿哉”! 可见此时,林辂
                   存已然形成了以京师官话作为国家通用语文的鲜明主张。 光绪帝见到此一上书后,即谕令总理衙
                   门“调取卢戆章等所著之书,详加考验具奏”。                     ④  这表明光绪皇帝对此也颇有兴趣。 不过,林辂存本
                   人却并未使用“国语”二字,其主张也很快因维新运动失败而没了下文。
                       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的维新人士王照,受日本国语改革思想的启发,仿日文假名,采用
                   汉字偏旁或字体一部分,发明了另一种汉字拼音方案。 他 1900 年回国后完成《官话合声字母》一
                   书,次年首版于日本。 王照的方案仍属于借助拼音化辅助,经由教育普及的语文改革思路。 在他



                      ①   参见黄遵宪《日本国志》第 33 卷,“学术志二”,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345—347 页。
                      ②   姚锡光:《东瀛学校举概(节录学校总说)》,璩鑫圭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120 页。
                      ③   梁启超:《沈氏音书序》,文字改革出版社编:《清末文字改革文集》,文字改革出版社 1958 年版,第 7—8 页。
                      ④   林辂存:《上都察院书》,《清末文字改革文集》,第 17—18 页。
                                                                                                            3 7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