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1 - 《近代史研究》2022年第六期
P. 41

2022 年第 6 期

                   南清之官吏社会。 将来议院既设,议场上发言若不一致,必启争端,是议场上必须用北京语矣。 吾
                   知他日制定议院法,必有非北京语不得在议院发言一条,是北京语之用更广矣。”                                       ①  这些建议,对中
                   国文教育界影响甚大,《东方杂志》对此有长篇专题报道。 黄绍箕等回国后即于次年在湖北等地下
                   令各学堂添设国语科,要求此后教员“上堂授课均改作京话”。                              ②
                       1907 年 8 月 27 日,《大公报》报道朝廷某次以“化除满汉畛域”,强调“满汉平等、平权”为主题
                                                                                                         ③
                   的会议,其中议定的条款之一就是:“以汉字为国文,以汉语为国语,各学堂均须附授满文。” 1908
                   年 1 月,黑龙江全省谘议局对“不识文义者不得有选举权”一条涉及少数民族权利的规定有疑惑,
                   特致电宪政编查馆询问:“本省旗蒙人等单识满蒙文、不识汉文者,似不得以不识文义论,应如何酌
                   定办法?”编查馆竟明确回复:“旗蒙人等仅识满蒙文、不识汉文者,仍以不识文义论。”                                        ④  由此可见
                   预备立宪对现代国语运动的激进推动。
                       1907 年,商务印书馆正式推出了第一套以“国语” 命名的汉语教科书———《国语教科书》。 这
                   套教科书由黄展云、林万里、王永炘合作编撰,共 4 册,供初等小学高年级使用。 其“编辑大意”对
                   国语统一、言文一致的现代教育改革理念之说明,清晰而详明:


                            言语统一,为人群社会成立之要素。 东西学者,论之綦详。 吾国不止南北异音,即一省之
                       中,各府州县方言,亦不齐一,按之国家学社会学之公例,大相刺谬。 以此立国,实为危殆。 本
                       书之著,即欲以统一言语为统一国家之基。
                            言语统一,为政治革新之先导。 ……本书之著,即欲以统一言语为革新政治之助。
                            有人类而后言语生。 言语者,所以代表人类之思想也;然言语复杂,而国家有分裂之患。
                       故立国者,必须以国语统一其国众,而同时又须注意语法,使之求工,即所谓论理修辞是也。 本
                       书之著,既以国语为统一国众之基,又特注意于之为国语科,盖因三者有相互之关系。 而读方
                       一门,编纂之法又含二种,即文言与白话相间是也。 今吾国读方,只有国文,而缺白话,其为国
                       语科莫大之缺点,可想而知。 本书之著……庶足以补是科之不及。                                ⑤


                   这套《国语教科书》经学部审定,得以通行全国,并不断重版,在清末产生了重要影响,也有力地传
                   播了以汉语为大清国家通用语的现代“国语”概念。                         ⑥  值得注意的是,该书的上述“编者大意”,其
                   第三段文字中所提及的“国众”,显然是指国内各族人民全体,但因有所顾忌而未明言。 其同时强
                   调编写阅读教材,不能仅是可“阅”而不可“读”,因此要自觉以白话补文言之不足,实际上也等于说
                   明了何以要将“国文”教科名称改为“国语”的理由。 几年后,中央教育会第十三次大会干脆明确表




                      ①   《中国提学使东游访问纪略》,《东方杂志》第 3 卷第 12 期,1907 年 1 月,第 350—365 页。
                      ②   《延聘国语教习》,《申报》,1907 年 3 月 24 日,第 10 版。
                      ③   《会议化除满汉畛域之条款》,《大公报》,1907 年 8 月 27 日,第 2 版。
                      ④   孟森:《宪政篇》,《东方杂志》第 6 卷第 1 期,1909 年 2 月,第 25—26 页。
                      ⑤   黄展云、林万里、王永炘:《国语教科书》第 1 册,“编辑大意”,商务印书馆 1907 年初版、1910 年第 7 版,第 1 页。 参见吴小
                   鸥《中国第一套“国语”教科书———1907 年黄展云、林万里、王永炘编纂〈国语教科书〉》,《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2 年第 5 期。 感
                   谢吴小鸥教授在资料上惠予帮助。
                      ⑥   学部对该书的审定语云:“编辑大意,以国语为统一国众之基,又注意于语法,并准全国南北之音而折衷之,全编大致由浅
                   入深,虽异文言,却非俚语,各课义无偏宕,且足引起儿童兴会,由此进步,足为硏求文学之阶梯,应准作为初等小学教科书。”《学部
                   审定商务印书馆经理候选道夏瑞芳呈国文国语教科书及英文典英文教程商业簿记各书批》,《浙江教育官报》第 65 期,1911 年,第
                   84 页。
                    4 2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