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55 - \来华犹太难民研究(1933-1945):史述、理论与模式
P. 355

第十九章  来华犹太难民特点之四 :            343
                                                           犹太难民群体本身具有很高的文化素质


                    从广义上讲,是指传受双方有大体一致的生活经验和共同的文化背景。当成千
                    上万的德奥犹太难民逃到上海,这一特定的社会人群不仅使用同一种语言——

                    德语,而且由于共同的苦难和共同的命运使他们成为具有社会意义的共同语言
                    的社会共同体,这一社会共同体最本质的特征,是犹太民族意识。

                        犹太人是具有强烈民族意识的民族,犹太教创立之初就规定,向上帝祈祷
                    的最少法定人数为10人,当10个人共同祈祷时,上帝就在人们中间。犹太教
                    认为,在上帝眼中,犹太民族是一个整体,犹太人在祈祷时不使用单数第一人

                    称——我,而是使用复数第一人称——我们,如果有人违背了上帝的“约法”,
                    上帝的惩罚往往降临到全体犹太人头上。在两千年的流亡历史中,因为一个犹

                    太人被认为有罪而祸及整个犹太区的情形屡见不鲜,包括1938年11月9日的
                   “碎玻璃之夜”,德国纳粹在全德国对犹太人大打出手,就是以德国犹太青年格

                    林斯潘开枪打死德国驻法国大使馆秘书为理由发动的。内部凝聚力和外部压迫
                    力的互相作用,使民族意识和民族责任感成为联结犹太人的坚韧的道义纽带。
                        在犹太难民民族认同的基础上,上海犹太难民报刊生气勃勃。难民报纸

                    的出版,在犹太难民社区形成浓郁的犹太氛围,产生具有很强约束力的群体规
                    范和群体价值——难民社区不成文的律法和行为规范,成为犹太难民社区的

                   “社会语言”。在隔离区时期,由于居住集中,联系紧密和外界压迫力的作用,
                    情形更是如此。隔离区中的《上海犹太纪事报》不遗余力地激发犹太难民的民

                    族感情,呼唤民族觉醒,呼唤民族意识的回归,在犹太难民心理脆弱、心灵疲
                    惫的时刻,以传统的民族英雄主义激发犹太人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如
                    果没有《上海犹太纪事报》,没有《上海犹太纪事报》立足民族文化历史传统

                    所阐发的“命运共同体”的社区舆论,隔离区的自治和隔离区中规模之大、时
                    间之长、使人叹为观止的救济工作是难以维持的。

                        在犹太民族遭受史无前例的摧残的历史时刻,犹太民族性的最高表现是
                    对民族复兴理想的憧憬和追求,犹太复国主义是犹太民族的现代精神支柱。
                   《上海犹太纪事报》在犹太复国政治形势晦暗不明,犹太难民面临沉沦边缘的

                    时刻,以坚定而富有感召力的声音宣传犹太复国主义的政治主张 ;报道巴勒
                    斯坦、世界各地和隔离区中的犹太复国主义活动 ;针对犹太难民的特点——

                    德奥犹太人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清算“同化运动”对犹太民族性的有害影
   350   351   352   353   354   355   356   357   358   359   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