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8 - \2023年5-6月
P. 28
张仲民 / 私谊、舆论和政治:刘师培与章太炎关系再考察
己中途又被端方所迫,不得不经由湖北进入四川。 途中端方管束甚严,自己虽然不满,但无可奈何,
只能“潜托咏歌”。 刘师培自我表白说,当年初中华民国成立时,自己也支持革命,“诸夏光复”后,
本打算到南京众议院法庭为自己辩护,澄清此前有关投靠清廷传言,然后隐居专事著述。 但鉴于四
川位置偏僻,距南京(秣陵)路途遥远,未能及早成行,不得不滞留成都以讲学为生,近期治安状况
好转,自己打算离川东归,同章太炎当面相见有日,“祈公释怀”。
此信结尾部分,刘师培向章太炎讲述了自己近三年勤于著述及其散失情形,“覃精著书,三载
若一”,由此引发出对个人身世命运不济和史道不存的感慨,“卒之谤毁丛积,文字佚湮,天命所定,
奚假怨尤? 惟邦无惇史,直道无存,斯岂国家之福哉?”同时,刘师培也对正遭章太炎抨击的黄兴表
示不满,认为黄兴当年(1904 年底)因牵涉万福华行刺王之春案被捕入狱,无人为之善后,是自己东
奔西走(实际是刘师培、林獬即林万里筹集重金,聘请律师高易为之辩护),花费金钱才将其救出,
黄兴却听信流言,骂自己背叛革命。 对此情况,想必有过类似遭遇的章太炎会有同感。 最后,刘师
培请章太炎代为向共同登报营救自己的蔡元培致谢。 信末刘师培重新使用旧日反满革命时的“光
汉”署名,更是别有深意。 刘师培想借此表明自己一贯反清的立场,以及希望唤醒章太炎昔日同自
己一起倡导反满革命的记忆。 ①
若结合其他有关材料,可以明显发现刘师培此信中的自道虽不乏歉疚、反悔成分,但夸张隐瞒
之处同样不少,真正意图在于为自己当年降清及寄生于端方幕府事进行辩解。 故为表白心迹,刘师
培于辩护中屡屡对端方和清廷加以讨伐,这恰从反面彰显了刘师培自辩时的急切心情,乃至为此不
惜歪曲、抹杀事实的做法。
事实上,刘师培暗中投奔端方后,得到端方高度礼遇,为端方和清廷出力不少。 如他以“叔”为
笔名,为其时正被端方手下上海道蔡乃煌控制的《申报》撰写了数篇时事评论 ,为清廷统治政策进
②
行鼓吹和辩护。 1911 年初,已被端方保举为学部咨议官的刘师培请都察院代奏,希望清廷参照之
前顾炎武等三大儒入祀孔庙的先例,将东汉大儒贾逵也入祀孔庙。 ③ 此事旋即引起舆论批评和时
人关注。 尽管遭到舆论的指责,刘师培希望清廷表彰贾逵的提议却得到章太炎认可。 章太炎在写
给钱玄同的信中直接表达了他对刘师培意见的支持,并对报刊舆论的围剿表示不满:
申叔请贾侍中从祀,虽近顽固,实无罪于天下,而报章极口骂之。 则不知前日请三遗民从
祀者,何以独蒙赦宥也。 爱憎之见,一往溢言,等之儿童戏语而已。 ④
在章太炎看来,之前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三大儒已经成功入祀孔庙,不见时论责难,现在却针对
刘师培关于贾逵入祀孔庙的提案进行批评,明显是标准不一,厚此薄彼。 章太炎这里打抱不平,除
了显示他同刘师培的若干文化立场与学术立场依然取径相近之外,还表明章氏看人取其长、忽略其
短的一面。 正如他在致张謇信中引用《老子》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常善救物,故无弃
物”,并以此自喻:“每以老子‘常善救人’为念,苟有寸长,以为不应记其瑕适。 昔于仪征刘申叔尝
① 关于刘师培使用“光汉”一名的意义,参见钱玄同《刘申叔先生遗书总目》,南桂馨等编《刘申叔遗书》上册,第 5 页。
② 《达赖喇嘛与西藏》,《申报》,1908 年 11 月 4 日,第 2 版;《闻太皇太后升遐惊悼谨书》,《申报》,1908 年 11 月 17 日,第 4
版;《论谣言之害》,《申报》,1908 年 11 月 25 日,第 3 版;《论本埠商界举行国哀》,《申报》,1908 年 11 月 26 日,第 3 版;《论日美协
约后东方之时局》,《申报》,1908 年 12 月 17 日,第 2 版。 这些文章后皆被收入万仕国编《刘申叔遗书补遗》。
③ 《交旨》,天津《大公报》,1911 年 5 月 19 日,第 1 张;《谕旨》,《申报》,1911 年 5 月 24 日,第 2 版。
④ 《章太炎与钱玄同函》(1911 年 8 月 30 日),马勇整理:《章太炎全集·书信集》上册,第 209 页。
2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