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7 - 《抗日战争研究》2020第四期
P. 47

抗日战争研究                   2020 年第 4 期


    6 个百分点。       ①   英国的债券持有人批评英国政府没有尽力保护英国人在华财产。                                              ② 于是通告发布的
    次日,李滋罗斯在给中国驻英大使郭泰祺的信中,将国民政府停付外债的行为称为“ 灾难性的”。
    为挽回局势,李滋罗斯强烈要求中国政府承认英日海关协定。 他威胁道,援助中国的各种建议,必

    须根据新的形势重新考虑。                   ③   因为此前英国驻日大使克莱琪( Robert Leslie Craigie) 建议以中国执
    行英日海关协定作为英国对华提供货币基金贷款的前提条件。                                             ④   但英国驻华大使卡尔( Archibald
    Clark Kerr)反对把英日海关协定与对中国的财政援助联系起来。 卡尔表示他多次努力劝说中国政
    府同意履行英日海关协定,但始终没有成功。 卡尔愿意在合适的机会重新努力,但他认为中国政府

    妥协的可能性不大。              ⑤  国民政府宣布停付外债后,卡尔认为这正是说服中国执行英日海关协定的
    时机。    ⑥  1939 年 1 月 25 日,英国照会中国政府,敦促中国执行英日海关协定。 英国希望联合法国
    向中国施压,法国则希望与美国一起行动。                              ⑦  然而美国拒绝与英法联合行动,并认为日本控制的区
    域不会提供其应摊的外汇,既然如此,便不能指望中国提供所有外汇。                                                ⑧
          外汇问题是国民政府最主要的财政难题。 根据英日海关协定,日本占领地区的配额将以法币
    支付,再由中国负责兑换成外汇。 中国不能通过执行英日海关协定而免除筹措外汇的责任,而支付

    外债和赔款每年需要超过 600 万英镑的外汇。                              ⑨  为了向英国阐述中国的立场,减轻停付外债对争
    取英国对华援助产生的负面影响,孔祥熙派遣国民政府的英籍财政顾问罗杰士(Cyril Rogers) 赴英

                                                                                                              
                                                                                                              
    国解释。 罗杰士再三向英国政府说明,中国不能履行英日海关协定主要是由于外汇原因。                                                                    杨格
    也向英国驻华大使馆一等秘书葛林威(J   D   Greenway) 强调中国面对的外汇困境,指出英日海关协
    定不会给中国政府带来经济上的好处,因为履行协定需要提供外汇,关税担保的债务在 6 个月内将
    耗费 300 多万英镑。 即使把恢复偿付外债作为英国对华提供 300 万英镑平准基金贷款的条件,中
    国的外汇供应总体上也不会好转。 杨格表示,中国最好保留外汇资源,即使这会导致货币平准基金

                                               
                                               
    贷款的失败,也不能恢复偿付外债。                           
          国民政府停付外债的决心不可更改,但孔祥熙在其他方面做出了让步。 首先,孔祥熙同意支付
                                                                                
                                                                                
    1939 年 2 月 4 日到期的一笔 7   5 万英镑的 1898 年英德续借款。                                   下一笔大额债款 7 月 1 日才会
                                                          
                                                          
    到期,这保证中国在 7 月 1 日之前不会违约。                                其次,孔祥熙听取罗杰士和杨格的建议,在内债问
        ①   阿瑟·N   杨格:《抗战外援》,第 107 页。
        ②   Robert M   Byron to Mr   Beechman, February 1, 1939, The National Archives (UK), FO 371 / 23423, F 1332 / 24 / 10, p   286  
        ③   Leith⁃Ross to Quo Tai⁃chi, January 16, 1939, The National Archives (UK), FO 371 / 23422, F 587 / 24 / 10, pp   162 - 164  
        ④   No   412 Sir R   Craigie ( Tokyo) to Sir J   Simon, January 11, 1939, Documents on British Foreign Policy, 1919 - 1939,
    Documents on British Policy Overseas, hereafter DBPO, F 361 / 24 / 10  
        ⑤   No   419 Sir A   Clark Kerr (Shanghai) to Sir J   Simon, January 14, 1939, DBPO, F 442 / 24 / 10  
        ⑥   No   426 Sir A   Clark Kerr (Shanghai) to Sir J   Simon, January 17, 1939, DBPO, F 541 / 24 / 10  
        ⑦   阿瑟·N   杨格:《抗战外援》,第 107 页。
        ⑧   Telegram The Charge in China (Peck) to the Secretary of State, January 27, 1939, FRUS, 1939, The Far East, Volume III,
    p   810; Memorandum of Conversation, by Mr   Walter Adams of the Division of Far Eastern Affairs, February 10, 1939, FRUS, 1939, The
    Far East, Volume III, pp   816 - 817  
        ⑨   R   A   Butler to Mr   Beechman, February 22, 1939, The National Archives (UK), FO 371 / 23423, F 1332 / 24 / 10, p   290  
            Leith⁃Ross to Howe, February 13, 1939, The National Archives (UK), FO 371 / 23423, F 1439 / 24 / 10, pp   11 - 12  
          
          
          
            Mr   Greenway (Chungking) to British Embassy (Shanghai), February 14, 1939, The National Archives (UK), FO 371 / 23423,
          
    F 1468 / 24 / 10, p   23  
          
          
            R   A   Butler to Mr   Beechman, February 22, 1939, The National Archives (UK), FO 371 / 23423, F 1332 / 24 / 10, p   288  
          
            Sir A   Clark Kerr (Shanghai) to Foreign Office, January 18, 1939, The National Archives(UK),FO 371 / 23422, F 631 / 24 / 10,
          
    p   180  
      4 8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