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7 - 《近代史研究》2020第六期
P. 67

&成史屠寃             2020年第6期


          人数“最少须扩大一倍即十八人,华董应占半数,董长须选华人”。①不难看出,在暂时无法通过谈
          判收回上海公共租界,而工部局与华人团体因加捐和华董席位问题陷入僵持的情形下,外交当局和
          地方官员有意因势利导,推动华董席位大幅增加,以期平息风潮的同时,尽量提高华人在市政管理

          中的话语权甚或掌握主导权,作为将来正式收回该租界之预备。但由于工部局方面毫不退让,这种
          设想也落空了。
              尽管费信惇在会晤中称不会停止强制征捐措施,工部局此后数日并未继续实施较为蛮横的

          强制办法。究其原因,至少有两个方面。首先是英国领事巴尔敦(Sidney Barton)的态度。工部局
          的政治地位依赖列强尤其是英国的保护,其权力亦须受领事团监督。因此,工部局曾就采取严厉
          手段征捐问题征询巴尔敦的意见,希望获得整个领事团或至少巴氏一人的支持。素来强硬维护

          英国利益的巴尔敦虽支持工部局的基本立场,但建议董事会谨慎行事,不要轻易采用极端措施;
          鉴于上海政治局势可能生变,他不赞成采取布置铁丝网、封锁银行和禁止商店营业等过激办法。
          与工部局关系最紧密的英国领事尚且如此表示,其他国家领事的态度可想而知。董事会意识到
          继续采取缺乏法律依据的措施,将来可能产生对自身不利的后果,因此决定暂时收敛,以观局势

          之变。②
              上海商业联合会主席虞洽卿出面调停,是促使工部局暂停强制措施的另一重要原因。7月25
          日伍朝枢等交涉无果后,虞洽卿次日即与费信惇会晤,表示愿意调解工部局与华人团体的矛盾,设

          法解决加捐问题。为展示和解姿态,董事会随即决定在两三天内暂不采取更严厉的措施。此后,华
          洋关系的僵局逐渐打开。


                                 四、虞洽卿调停与华人参政“暂行办法”的达成



              华人绅商领袖虞洽卿在华洋关系高度紧张之时出面调停,标志着加捐案的解决由外交渠道重

          新转回地方层面。事实上,由于工部局的极端措施导致华人群情激愤,甚至有罢市之议,而外交官
          员又无力强硬对外交涉,南京政府只得电令地方当局“察酌主办”,以尽快平息风潮。就在伍朝枢
          与工部局方面非正式会晤的当天,市长黄郛邀集地方绅商精英,共商办法。③推选虞洽卿与工部局
          接洽,应即是此次会议的决定。虞氏虽为纳税华人会临时执行委员,但素与公共租界当局过从密

          切,且曾多次调解华人与工部局的矛盾,确是合适人选。
              虞洽卿调停的目标自然是寻找华洋双方都接受的解决方案,既能满足工部局加捐的财政需要,

          又可实现华人团体的参政诉求。为此,在7月26日的首次会晤中,虞洽卿向工部局提出了四点临
          时建议:一,允许华人富裕阶层暂时垫付无法征得的加捐数额;二,仿照法租界办法,至年底再考虑
          提高税率④;三,在下一年外侨纳税人会议上提出华人关于税收的意见;四,在下一年外侨纳税人会
          议上提出一项包括华洋平等参政权等问题的议案。其中,前两点是为了以变通的方式帮助工部局

          征得房捐,后两点则旨在争取华人参与市政管理事务之权,最后一点实际上要求工部局承诺给予华



             ①  沈亦云:《亦云回忆》下册,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331—332页。
             ②  上海市档案馆编:《工部局董事会会议录》第23册,第481页。
             ③  《反对增加巡捕捐问题昨讯》,《申报》,1927年7月25日,第3张第9版;《纳税华人会反对增捐之猛进》,《申报》,1927年
         7月26日,第4张第13版。
             ④  1927年7月1日,上海法租界公董局与公共租界工部局同时施行加征房捐,亦遭华人抵制。公董局随即暂缓征收,于7
          月下旬与华人团体达成协议:华人在缴纳原12%房捐的同时另缴2% "特捐”,6个月后再商决是否修改税率;公董局承诺华人可推
          选华董和顾问数人,参与市政管理事务。"Compromise on Rates is Sought in Settlement," The China Press, July 24, 1927, p. 1.
           66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