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 - 《近代史研究》2022年第三期
P. 12

2022 年第 3 期

                  各有短长,应该互相学习。 李经邦认为,中医古胜于今,西医则今胜于古,今日之中医虽然不尽
                  人意,不如当今西医精优,但即便是今日西医,亦不如古之中医精优,两者应相互取法,“ 合中西
                  而一之”。    ①  差不多同时,郑观应发表《医道》 一文,列举西医的五大长处:医生经专业培养与考
                  核,学问精益求精;明人体生理机能,推究病原;事事征实,且有显微镜察隐洞微;治病有针对
                  性,药效稳定;论症详备,内外科器械精良,有报纸探讨学术。 尽管如此,最后他还是表达了中
                  西医各有短长的认识,并表示自己对中医的认同,认为西医的诸多精妙,“ 实暗合中国古意,而
                  远胜于时医”。 故医学的教育,应该在研究传统经典的基础上,参以西医之长,精益求精,不分
                  中外。  ②
                      不难看出,无论使用“汇通”一词与否,认为中西医互有优劣,应当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应该已
                  是当时沿海城市具有一定见识的士人的共识。 尽管他们的立场和用心或有不同,但都不妨碍他们
                  表明中西医各有短长,在汇(会)通的名义下互相参合学习。
                      正是在这种氛围下,1892 年曾旅居上海多年的唐宗海出版《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一书,在医学
                  界举起了中西汇通的大旗。 他在序言中称:“及今泰西各国通于中土,不但机器矜能,即于医学亦
                  诋中国为非……盖西医初出未尽周详,中医沿讹率多差误。 ……因摘《灵》《素》诸经,录其要义,兼
                  中西之说解之,不存疆域异同之见,但求折中归于一是。” 并在翌年出版的《本草问答》 中说:“西
                                                                     ③
                  洋剖视只知层析而不知经脉,只知形迹而不知气化,与中国近医互有优劣。 若与古圣《内经》 《本
                  经》较之,则西洋远不及矣。” 在这些著作中,唐宗海从身体观、脏腑、经络、病机、诊断和处方以及
                                            ④
                  本草药性等诸多方面,吸纳杂糅一些西医知识,来“发明中医的至理”。 唐虽然也认可中西医互有
                  所长,但完全是站在中医的立场,利用部分西医的知识来为中医张本。 他对西医的解剖和脏腑理
                  论,虽然并不完全否定,但在他看来,不过是解释人体脏腑的工具,要更合理地解释人体的运作,还
                  得依赖中医的气化理论。           ⑤  他虽然借用徐寿、李鸿章的中西医汇通一词,但用意显然不同。 差不多
                  同时,罗定昌和朱沛文等医者也提出大体类似的主张。 虽然他们对西医的了解程度有所不同,对中
                  西医的态度也有差异,但基本观点上都认为,中医所长在“理”“气”,即关于人体脏腑功能活动及其
                  联系的认识;西医所精在“形”,即关于人体形态结构的描述;都主张兼采西医来补充或阐发中医,
                  参合中西医学。       ⑥
                      这些论述尽管名之中西汇通,实际上,他们并没有就何为汇通、如何汇通做过系统具体的思考,
                  只不过从道理上笼统地认为,既然同为医学,自然有其可通之处。 实际上,现有研究者也已指出,若
                  从身体技能和医理等角度来说,其实是汇而不通。                       ⑦  他们的诸多具体论述,今天看来未免牵强附
                  会,甚至荒唐无稽。        ⑧
                      由此可见,当时之人是在颇为模糊而极具包容性的意义上使用汇通概念的。 他们内心对于中
                  西医的态度,实有很大的差异,像前面谈到的徐寿和李鸿章以及郑观应等,他们的重点显然在于引
                  进西医来改进中国医学(未必是中医)落后的面貌。 在格致书院的三份考卷中,杨毓辉这方面的意


                     ①  上海图书馆编:《格致书院课艺》第 4 册,光绪癸巳上,第 142—149、159—167、180—188 页。
                     ②  郑观应:《盛世危言·医道》,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 年版,第 520—524 页。
                     ③  王咪咪、李林主编:《唐容川医学全书》,中国中医古籍出版社 2015 年版,第 3 页。
                     ④  王咪咪、李林主编:《唐容川医学全书》,第 533 页。
                     ⑤  参阅皮国立《近代中医的身体与思想转型:唐宗海与中西医汇通时代》,第 404—410 页。
                     ⑥  参阅李经纬、鄢良《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医学思潮》,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90 页。
                     ⑦  皮国立:《近代中医的身体与思想转型:唐宗海与中西医汇通时代》,第 405 页。
                     ⑧  赵洪钧:《近代中西医论争史》,学苑出版社 2019 年版,第 57 页。
                   1 4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