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 - 《近代史研究》2022年第三期
P. 14
2022 年第 3 期
瘼,热心公益,是一位出色且在地方有较大影响力的医生、社会活动家。 ① 他在天津开办诊所,创办
报纸,撰写文章,发表演说,组织医药研究会,参与疫情防控等 ,无疑会让他中西医汇通的认识和
②
思想得以传播,并在医疗等实践中得到应用,从而推动当时中国的中西医汇通思想和实践的发展。
故而,理应在近代中西医汇通史上为他记上一笔。
不过,如果抛开实践的层面,仅仅从学术史的角度看,丁国瑞在当今的中西医汇通史上的缺席,
似乎也不足为奇。 他虽有大量著述问世,但在学术思想上却无甚建树。 他的文章通俗易懂,说理也
清晰明了,总体给人有想法、讲道理、接地气之感。 但往往通俗有余,学养不足,很难说有多少深刻
创新之处。 他对中西医差异和优长的对比,比如中医尚述古、西医重求新,中医长于气化、西医精于
行迹等,也都是 20 世纪以前唐宗海等人都早已总结概括出来的认识。 他对于西医的了解和优长的
论述,比之于郑观应等并非职业医家,就基本观念上,不说更少,至少也没有更多。 而就其医学知识
来说,以丁国瑞对细菌学说的认识为例,早在 1891 年,由英国传教士傅兰雅主办的《格致汇编》中,
即介绍了西医的细菌学说。 ③ 而丁国瑞对细菌学说的关注,则是 1910—1911 年东北鼠疫爆发后。
丁国瑞虽然一再声称承认确有微菌存在,还认为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但他始终无法真正理解细
④
菌学说与细菌致病的原理。 针对有人批评他“可谓独倡异论,一反万国公认之学理”,他甚至说,
“实无辩驳之价值”,因为“西人认定细菌以求治法,仍蹈凿实之弊,西医治无形病之拙笨,正在此等
处也”。 并进一步阐述理由:
细菌何以突如其来也,细菌何以忽然而灭也,人之患疫,何以不一触即死也,又何以不众人
同病也,吾今再与先生细研其理。 盖秽恶不洁之气,与四时不正之气,以及兵荒水旱死尸怨戾
一切杂气,酝酿既久,而成疠气,此气中人,初不名疫,因病气而传染,始成为疫。 ……故患疫
者,必其未病之前,体内蓄有毒热,一与外来之疠气相感召,则病成矣,此亦同气相求之义也。
然此时有菌无菌,尚在未定。 ⑤
他之所以言之凿凿对今日看来的常识性谬误进行辩解,完全是因为他不明白微菌作为一种致病微
生物,乃是自然界中重要物质。 而之所以如此底气十足,显然是因为他自信中医在治疗疫病上较西
医更有疗效。 当然,这也不是他个人独特的认识,在当时的中医界,认为传染病中所检测到的细菌,
其实是病人身患传染病后的结果,而非病因的中医,不在少数。 以肺结核为例,当时的中医多以西
医“倒果为因”来回应其细菌理论。 ⑥ 由此不难看到他在学识上多持一般性的通识,少有自己的创
① 当时的知名人士王伯辰(1873—1926)在为丁国瑞 1926 年出版的《竹园丛话》 第 23 集写的序言中也反映了这一点。 他
说:“今有人焉,精岐黄术,以仁爱为体,以敬慎为用,恫瘝在抱,著手回春,以故求诊者,踵相接,门如市。 脑力精神,久劳而不倦,然
犹以为未尽其仁爱也,环顾国中,俯察人民,不忍倾覆陷溺,力图挽救,遂又办报立说,以期唤醒于万一。 耗精力,费金钱,在所不
惜,爱国心之厚,牺牲力之大,三十年如一日,为侪辈中不可多得者,有之,为吾友丁竹园先生是也。” 王伯辰:《王序》,《竹园丛话》
第 23 集,第 3955 页。
② 关于丁国瑞的医学活动和在天津的影响力,可参阅张琴《秉承家学悬壶济世———记我国近代回族著名医师丁竹园》,《中
国穆斯林》2010 年第 2 期;郑永昌《晚清天津民间医士的防疫与宣传活动———以“铁如意轩”及“敬慎医室”为例》,台北《故宫学术
季刊》2019 年第 3 期;张伯礼、于铁成编《天津中医药史略与学术思想》,第 35—36 页。
③ 《医肺痨等病新说(附表)》,《格致汇编》1891 年春季;《人与微生物争战论》,《格致汇编》1892 年春季;《 痨疾虫为害》,
《格致汇编》1892 年春季。
④ 丁国瑞:《对于外人防疫烦苛之感言》(《正宗爱国报》,1911 年 1 月 9 日),《竹园丛话》第 11 集,第 1893 页。
⑤ 丁国瑞:《覆某医驳疫之平议》,《说疫》(附张),《竹园丛话》第 2 集,第 329—330 页。
⑥ 李恒俊:《疾病知识、医疗文化与卫生现代性:近代中国肺结核病的社会与文化史(1850—1940 年代)》,博士学位论文,新
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2014 年,第 163—165 页。
1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