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5 - 《近代史研究》2022年第五期
P. 105

刘  超  梁程宏 / 普通中学还是综合中学?


                               融合两种性质之课程,并安排二、三年级学生在假期前往工厂实习。                              ①  南高师附中的探索为全国所
                               关注。
                                   1919 年 4 月,教育部向各地中学发出咨文,允许各校对民初之《 中学校令》 与《 中学校令施
                               行规则》 灵活变通,酌处课程设置,成为各地中学校施行选科制之滥觞。 10 月,全国教育会联
                               合会第五届年会通过“ 普通教育应注重职业科目及实施方法案” ,建议普通学校按农、工、商等
                               学科分部。 1920 年,江苏召开中学校长会议,以南高师附中为模板,要求全省各地根据学生就
                               业情况与实际需求实行选科制。 同年 9 月,教育部在江苏省方案的基础上稍加修改,规定选修
                               科目从中学第三学年开设;稍后将南高师附中、江苏省立一中、河南二中等示范校的经验印成
                               小册,向各省发放。 从 1921 年全国教育会联合会上各地教育会提交的改革系统草案看,主张
                               中学分部、融合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几乎成为各省共识。                            ②  不论是南方之广东、湖南、福建、云
                               南,还是北方之直隶、黑龙江、奉天、山西,都响应了南高师附中的改革思路。 至 1922 年,全国受
                               南高师附中影响而实行分科选科制的中学至少有 49 所。                        ③  南高师附中改革方案从地方经验升格
                               为全国政策。
                                   (二)以普通教育为核心———北京的教育困境及北高师附中的路径选择
                                   袁世凯主政后,北京政治氛围紧张,各派系暗流涌动。 为笼络南方人士,1913 年袁世凯向工商
                               界领袖张謇抛出橄榄枝,邀其北上任国务总理,但张謇只应下农商总长一职。 同时,袁世凯还以发
                               展工商业为名向美国积极示好。 1914 年 9 月 28 日,《纽约时报》 刊登了一篇《来自中国的示好消
                               息》,其中就有袁世凯的来信。 袁世凯在信中大谈制造业的重要性,强调中国的商业与工业的潜
                               力,还以留学生为媒介呼吁中美合作。                ④  不难看出,袁世凯对发展工商业极为关注,此种态势亦反
                               映于教育界。 《纽约时报》刊登袁氏来函的同日,教育总长汤化龙视察北京各中学后召开谈话会,
                               批评京内“以科举之眼光办学校”,认为学生毕业即失业是“学校所得不足供社会职业之取给,甚且
                               无用也”。   ⑤  可见,北京方面对当时教育与职业脱节之弊已有所认知。
                                   然而,在军阀纷争、穷兵黩武的紧张氛围下,教育被漠视,中央政府亦是“ 财政竭蹶,无可措

                               手”。 1914 年 7 月,张謇在致赵凤昌的信中叹息实业与教育之缺失:“ 今亡理有二,一道德堕落,
                               一生计困穷。 穷在无实业,堕落在无教育,其责在政府。” 几个月后张謇便递交了辞呈,重返苏
                                                                                   ⑥
                               省。 而教育部在北迁后多数时间由范源濂、董鸿祎、梁善济等“ 东洋派” 执掌,虽注意到职业教
                               育的紧迫性,但并不认同贸然改革学制。 直至江苏省教育会骨干袁希涛主政教育部后,方有所

                               转变。
                                   相较于江苏“不受各方面之束缚,可保持改革之自由” ,北京掣肘颇多,教育系统内部的改革
                                                                                   ⑦
                               声音难以被采纳。 实际上,北高师校长陈宝泉就是职业教育的积极提倡者。 他曾任清廷学部实业
                               司司长,任内主管全国实业学校,且与郭秉文同为中华职业教育社会员。 陈宝泉很早便注意到南方
                               诸省地方自治对于办学的优越性。 1914 年,他上书袁世凯,建议“宜取模范自治主义,以期改良风



                                  ①  详见《指令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中学拟设第二部应准试办文(第八百七十四号)》,《教育公报》第 5 年第 12 期,1918 年
                               9 月 20 日,第 53—59 页。
                                  ②  《第七届教育会联合会纪略:各省区之提案及议决案》,《教育杂志》第 14 卷第 1 号,1922 年 1 月,第 2—4 页(文页)。
                                  ③  陆殿扬:《民国十一年之中学教育》,《新教育》第 6 卷第 2 期,1923 年 2 月,第 265 页。
                                  ④  “China's Message of Good-will,”New York Times, September 28,1914.
                                  ⑤  《教育总长汤化龙关于中学教育之谈片》,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 3 辑,“教育”,江苏古
                               籍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288、291 页。
                                  ⑥  《致赵凤昌函》(1913 年 3 月 14 日),李明勋等编:《张謇全集》2,“函电(上)”,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492 页。
                                  ⑦  陆殿扬:《江苏省立中学学制变更的历史观》,《教育杂志》第 14 卷“学制课程研究专号”,1922 年 5 月,第 1 页(文页)。
                                                                                                                   1 0 7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