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7 - 《近代史研究》2022年第五期
P. 107
刘 超 梁程宏 / 普通中学还是综合中学?
择了以升学预备和普通教育为目标的稳健路线,“非历经试用认为安当者,皆作为暂行而徐察其效
果”,该校的谨慎态度不难窥见。 ①
北高师附中改革颇受掣肘的另一原因则是其在北京中等教育界的地位举足轻重,若贸然改革
势必引发社会舆论反对,尤其是学生家长的激烈反对。 实际上,这也是各省(特别是政治氛围浓厚
的北方诸省)名校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北高师附中“由袁总统倡议,大加扩充”而声名鹊起后,大量
显贵子女涌入,其生源及办学目的已完全不同于五城中学时期。 北高师学生的家庭职业比例由高
向低排名为“学、农、商、医、政”,寒门弟子仍有一席之地。 ② 而北高师附中却截然不同,“家庭职业
以在政界者为最多,商界、学界、农界等次之”,以致舆论中频见“高师的附属学校是贵族学校,附中
尤为其然”的言论。 对此,校方只得辩解称,“大概为得是学生家庭状况都过得去,不是为急于讨饭
才来念书的”。 ③ 从北高师附中历届毕业生出路的统计看,1916—1921 年,欲求升学者(升学、预备
④
升学与留学者)占比 85. 3% ,就业者仅占 6. 99% ,表明多数学生以升学深造为目的,“读书做官”
的想法仍占主流,可见发展职业教育对该校而言象征意义大于现实需求。
综上,当提倡职业教育之声“嚣嚣盈耳”,学界对美国经验及杜威教育主张极为推崇时,北高师
附中内部仍有相当部分势力选择了稳健的策略。 其实,在 1919 年 4 月教育部下达改革中学学制的
通令前,教育界对职业教育、分科制、选科制的讨论虽多,但仅有少数中学敢于尝试。 南高师附中虽
开一时风气,引领了“民国十年最新的中学教育”潮流 ,但北高师附中注重普通教育的做法,在教
⑤
育改革纷繁错杂的形势下亦不失为一种稳妥之举。
三、 美国潮流与日本模式的抉择———南北高师附中教育改革与新学制的再探讨
正当中国知识界为中学教育的难题而困惑之际,美国国内同样酝酿着新一轮中学改革。 1918
年,美国中等教育改组委员会发表《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将综合中学作为美国中学的标准类型。
20 世纪 20 年代,随着杜威、孟禄、推士等美国学者访华及大批留美学生归国,美国教育模式与教育
理论在中国得到前所未有的推崇,职业教育思潮与实用主义思想掀起高潮,国内涌现出向美国教育
看齐的潮流。 一方面,美国高校“寓师范于大学”的模式得到国内高师的效仿,掀起“高师改大”浪
潮。 另一方面,效仿日本而设立的壬子癸丑学制的弊端显露,加之“五四”后日本在华印象急剧下
滑,民间抵制意识高涨,不少学者也将视线转移至美国的综合中学模式。 同时,经济与政治局势的
变化也要求教育领域改革,因为欲在各国资本卷土重来并严重冲击中国民族工业时保全经济,就必
须实现教育与实业的深度融合。
在某种意义上,美国的综合中学模式之亮点,首先在于“六三三制”,即小学改为六年;原高小
二年与中学第一年合并,成为三年制初级中学;原四年制中学的后三年成为高级中学,兼有预科性
质。 其另一亮点在于“分科选科制”,即除划分学科、自主选课外,还划分普通科与职业科,在此基
础上形成普通中学与职业中学合为一体的综合中学。 然而,美式“三三制”与“分科选科制”能否在
中国施行? 包含普通中学、实业中学与师范中学的综合中学成效如何? 南高师附中(南高师改组
① 林砺儒:《〈国立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一览〉 发刊词》,北京师大附属中学校编:《国立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一
览》,京华印书局 1926 年版,第 1—2 页。
② 陈宝泉:《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报告》,蔡振生、刘立德编:《陈宝泉教育论著选》,第 79 页。
③ 林砺儒:《我的中等教育见解》,《教育丛刊》第 3 卷第 5 集,1922 年 9 月,第 3 页(文页)。
④ 《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中学校历届毕业生出路百分比比较表》,《教育丛刊》第 3 卷第 2 集,1922 年 4 月,第 19 页(文页)。
⑤ 陆殿扬:《民国十年之中学教育》,《新教育》第 4 卷第 2 期,1922 年 1 月,第 221 页。
1 0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