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0 - 《近代史研究》2022年第五期
P. 110
2022 年第 5 期
北高师及其附中在陈宝泉任内尚有改革的新风气。 然而,此后的接任者大多追随北京政府教
育部,致使北高师附中在部分吸取美式中学经验的基础上仍大体保持原有思路。 学制改革会议后,
教育部向南方做出妥协,南方提请之学制改革已成定局。 因此,林砺儒在接任北高师附中后,启动
“三三制”实验。 北高师附中的此次试验,“一切规章制度、课程、教材都是自己草拟,自己试行,自
①
己修订” ,体现出雄厚办学实力,也为灵活办学提供变通之法。
与东大附中不同,北高师附中引入美式“分科选课”制是为了更好地施行普通教育,职业教育
仍非其实施重点。 其中一个重要表现,便是取消了美国中学在初中实行的升学与职业的分化,仅开
设选修课以增强学生的职业兴趣。 这与东大附中从初中开始分流的做法不同。 林砺儒特地撰文详
述北高师附中初级中学不实行分科制的理由。 他认为,儿童应接受“完全教育”是“人格的根本特
权”,且“决不许受其他人为的境遇所限制,亦不许为社会的方便而牺牲”;教育应按“先谋全人的陶
冶,后顺应个性的分化”而“应先普通而后职业”,故“职业陶冶应在高等教育段,而中等教育以下皆
应属普通陶冶”。 实际上,北高师附中强调“这个时期的职业教育,毕竟是一种迁就的事业”,仅持
“势不得不兼办”的态度,将职业科及职业课程作为学生无法升学时的后备选项,故有“列职业教育
于中学栏外,洵为合理”之言。 ②
在高级中学段,北高师附中设普通科与职业科。 普通科根据文理分设第一部与第二部;职业科
先设商科,后添设女子师范科。 从职业科的课程设置和持续时长看,该校对职业科的设计仍偏向于
升学。 除国文、英文、数学、体育四门必修科目外,商科与商业有关的必修课有商业算数、商业道德、
经济学、簿记、会计学、银行学、商法,选修课则开设了广告学、国际法、商品学、财政学、统计学等共
计 18 门课程。 ③ 其课程明显有为学生升入商业专门学校做准备的倾向。 采取同样策略的还有南
开中学。 该校校长张伯苓直言:“中学虽分文理商三科,但并非施以职业教育,目的在于升学预备
之中稍分门类,以谋学生升入专门或大学之便利。” ④ 北高师附中商科存在的时间并不长,1922 年
开办,但在 1926 年出版的有关资料中已难觅其踪迹。 专门职业科只保留高级部(高级中学) 女子
师范科,且仅在职业指导课与选修课程的部分内容中有一些职业教育的留存。 ⑤
实际上,北师大附中内部也曾考虑效仿东大附中,“拟分文理工商四部,依学生志愿选入之”,
但“须视将来之经费扩充”。 ⑥ 相较于东南大学及其附中为东南诸省翘楚,并有实业界及地方士绅
资助之便,北师大及其附中的资金几乎全由中央政府拨给,且需与北大争夺资源,其地位于先前
“北师大并入北大”之议时便已显现。 其在北京政府财政崩溃、实业缺乏的情况下更难有话语权,
外部条件并不理想。 从内部看,即便历经多年讨论和美国思潮对北方教育界的强势渗透,其校内仍
有一批态度强硬的“东洋派”。 如余家菊就认为,综合中学制“欲打破中学现状……其手段之卤莽,
亦无伦比”,而大声疾呼,“吾人又何必以无谓的改革而遽失此良好之利益乎? 甚愿主张中学之必为综
合式者之一思吾言也”。 ⑦ 余氏之言便是相当一部分北师大师生观念的反映。 而在试行改革中,北师
大附中也逐渐印证了自己原本的坚持,开始勇敢批判“近日教育家”“借口试新法而妄把儿童当试验
① 林砺儒:《在北京师大附中 60 周年校庆时的讲话》,《北京师大附中》,第 6 页。
② 林砺儒:《本校编制三三制学制课程之经过大略》,《北京师大附中》,第 32—33 页。
③ 李国佐:《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渝声季刊》第 1 期,1923 年 7 月,第 6—13 页(文页)。
④ 舒新城:《中学学制问题》,《教育杂志》第 14 卷第 1 号,1922 年 1 月,第 13 页(文页)。
⑤ 《国立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一览》,第 4—19 页。
⑥ 张鸿来:《本校附中本学年第一次招生之经过》,《教育丛刊》第 3 卷第 7—8 集合刊,1923 年 2 月,第 45 页(栏页)。
⑦ 余家菊:《进一步讨论学制》,《教育杂志》第 14 卷“学制课程研究专号”,1922 年 5 月,第 1 页(文页)。
1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