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3 - 《近代史研究》2022年第五期
P. 133
林 伟 牛 力 / 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在华筹办工科大学计划始末
的建议之后,还未采取任何行动的事实”。 ① 4 月 25 日,委员会再次给洛威尔写信催促。 直到 5 月
19 日,洛威尔方才回信,他对克拉克报告中中美双方按照出资比例分享学校管理权的提议颇不以
为然,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计划从中国筹资的方案。 他写道:“哈佛大学自然不会把资金
用于这项计划,而且我担心也没有筹集到这笔资金的希望。” ②
工科学校委员会收到克拉克 6 月 29 日的信后,再次转给洛威尔。 洛威尔在复信中指出,建校
最大的困难在于资金。 ③ 9 月底,委员会再次请求洛威尔采取行动。 墨贤里写道:“如果要在给中
国的委员会提供一项确定的计划和彻底放弃这个项目之间做选择的话,那么两校董事会任命一个
我们此前所建议的正式委员会来处理此事,至少不会带来什么坏处,而且还有可能产生一些好的影
响。” 从这封信来看,对于洛威尔的消极应对,委员会也颇显无奈,这封信几乎是在做最后的争取
④
了。 洛威尔随即回信称,委员会的提议是合理的,相信两校董事会也会乐于采取行动,并且将信转
给此前已同意加入正式委员会的哈佛校董珀金斯,待他从欧洲返回后办理。 ⑤ 在这通信件往还后,
委员会亦放弃了努力,中美合办工科大学计划至此遂告终结。
余论
回顾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在华筹办工科大学的整个过程,从 1920 年 12 月开始商议,至
1922 年 9 月陷于停滞,虽然历时近两年,但实际上一直处于初步筹划的状态,始终未能取得任何实
质性的进展。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缘故,该计划在近代中外教育交流史上长期湮没不闻。
该计划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尽管在 20 世纪 20 年代初,中国社会对工科人才的需求
激增,但此时并非两校在华筹办工科大学的好时机。 现实中的诸多困难,使该计划的推行面临重重
障碍。 从政治的角度来说,中国正处于北京政府时期,军阀混战,政局动荡不安。 中央政府对于教
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用于教育的支出也很有限。 有意在华开展教育合作的西方人士,对于北京政府
也多有不信任的态度。 与工科大学计划走得最近的东南大学,虽居于富庶一方的江苏省,远离北京
政局,得到地方政、商、学各界的大力支持,在此时期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态势,但仍不可避免地
被卷入到政治冲突造成的巨大混乱之中。 从经济的角度来说,当时中国的经济实力仍显孱弱,实在
难以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社会团体和实业界筹集足够的资金来支撑创办一所高水平的工科大
学。 从社会思潮的角度来说,当时中国社会的民族主义逐渐高涨,收回教育权运动也正在酝酿之
中,国外教育机构在华办学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
其次,在工科大学计划实际的推进过程中,麦洛埃、沃德尔在中国期间的越权和欺瞒行为,对计
划的开展造成了很大的干扰和破坏。 麦洛埃在中国组建联合委员会以及与东南大学草签合约等活
动,远远地超过了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工科学校委员会授权给他的从事前期调查的权限。 对
于这些越权行为以及有关工科大学计划的不利消息,他都对委员会隐瞒不报。 以在华筹资问题为
例,他到中国后不断鼓吹有高官富商愿意资助工科大学计划,筹资的前景似乎越来越光明,具体筹
资金额也从 21 万美元增长到 100 万美元,到最后南北两个方案都有 100 万美元。 麦洛埃此举目的
在于让委员会将在华代理人资格正式交给他,以便彻底占据并垄断计划的主导权。 从表面上看,麦
① Letter from George C. Whipple to Henry F. Merrill, April 24, 1922, HUA, UAI 10. 410. 10.
② Letter from A. Lawrence Lowell to Henry F. Merrill, May 19, 1922, HUA, UAI 10. 410. 10.
③ Letter from A. Lawrence Lowell to Henry F. Merrill, September 13, 1922, HUA, UAI 10. 410. 10.
④ Letter from Henry F. Merrill to A. Lawrence Lowell, September 29, 1922, HUA, UAI 10. 410. 10.
⑤ Letter from A. Lawrence Lowell to Henry F. Merrill, September 30, 1922, HUA, UAI 10. 410. 10.
1 3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