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1 - \来华犹太难民研究(1933-1945):史述、理论与模式
P. 181

第十章  流亡与坚守——离散族裔理论和来华犹太难民社区                169



                    合唱、绘画等专业协会来团结艺术家组织文艺活动,并在1941年下半年时已
                    至少组建了17个乐队。他们除了演奏犹太人的宗教音乐和民族音乐外,也将

                    西方古典音乐和轻音乐作为重要的表演内容。马哥林斯基、卫登堡、舍恩巴赫
                                                      41
                    等音乐家还常常去上海犹太总会演奏。 此外,犹太难民们在1939—1947年间
                    至少上演了60部德语戏剧,并帮助重建犹太业余剧社,积极创作意第绪语的
                                    42
                    轻歌剧和音乐剧。 可以说,难民艺术家群体与俄国犹太艺术家共同支撑起了
                    上海、哈尔滨等地犹太社团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总之,来华犹太难民是带有犹太人流散特征的一个特殊群体。一方面,
                    他们属于典型的受害者流散,强制性的流亡造成了创伤性的心理烙印。对纳粹

                    反犹的恐惧和对生存的渴望是将他们汇聚在一起的根本动力。难民们不仅以重
                    温和恢复犹太传统来维持自身社区的团结,而且他们的存在也刺激和强化了另

                    外两大在华犹太社区的共同体意识。另一方面,来华犹太难民的生活也符合犹
                    太人流散中成就与不安并存的双重模式。如难民们在上海期间始终未能彻底摆
                    脱战争威胁,甚至还被关进了“隔离区”而面临生死考验,与其形成强烈反差

                    的则是他们开展了异常活跃的政治、宗教、文化活动而丰富了整个上海犹太社
                    团的精神世界。然而,犹太难民是因战争所迫、别无选择的情况下来到中国这

                    个特殊的避难港,而战争的结束不仅向其重新打开了前往发达国家的大门,中
                    国自身环境的变化也使之没有继续滞留的动力。因此,迫使犹太难民聚集在一

                    起的特定时空条件不复存在,这一群体也就自然而然地消亡了。但是,来华犹
                    太难民留下的历史印记却并未因此被轻易磨灭,值得后人进行深入研究。


















                    41  参见前引汤亚汀 : 《上海犹太社区的音乐生活》。
                    42  前引李工真 : 《文化的流亡 : 纳粹时代欧洲知识难民研究》,第194—195页。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