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5 - \2023年5-6月
P. 35

2023 年第 3 期

          故都政治与思想文化领域的另一种历史图景。                    ①
              20 世纪 30 年代的左翼思潮是中国现代思想史、文化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当时各方都承认,青
          年思想的“左翼化”已经是不可讳言的事实。                   ②  从全国范围考察,左翼思潮的兴起有其深刻的时代
          背景与社会根源。 具体到北平,又与特定的地理位置、政治传统、文化环境等息息相关,与华北时局
          有更紧密的关联互动。 国民党在北方地区的虚弱统治为北平左翼思潮的萌发提供了空间,九一八
          事变之后国民政府在外交上的不断退让引发广大青年的强烈不满,民族主义勃兴,是引燃左翼思潮
          的重要导火索。 中国共产党北平地下组织敏锐捕捉到了这一时代脉搏,以左翼文化运动为基本依
          托,将抗日救亡运动与反抗国民党统治相结合,不断丰富左翼思潮的内容与形态。
              北平的左翼思潮主张打破现状,强调对既存政治与文化统治秩序的质疑与反抗,表现出批判性
          的思维模式与激进的行为特征。 左翼思潮在北平发轫之初,尚属历史表层下的一股“潜流”,伴随
          日本侵华危机加剧而一路上扬,在共产党人的领导与推动下,逐渐由“思潮”转化为“行动”,汇聚成
          时代“激流”,最终促动了“一二·九”运动的大爆发。 北平左翼思潮呈现“地下”与“半地下”交织
          的状态,展示了旺盛的民族意识、强韧而蓬勃的生命力,以及昂扬的精神面貌,为当时处于苦闷、挫
          折、无力状态的年轻人提供了重要的人生道路选项。 本文尝试进入 20 世纪 30 年代北平的社会情
          境之中,重点探解左翼思潮的外部环境、呈现方式、流通条件、传播路径以及最终走向等问题,力争
          对全民族抗战爆发前北平的文化面貌有更加全面的体认。

                                      一、 北方左联的成立及其活动



              在 20 世纪 20 年代中期的国民革命中,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政治与文学产生的密切关联,二
          者如影随形,互为因果。 当国共合作破裂,国民革命以残酷的流血方式落幕之际,很多知识青年的
          政治信仰崩塌,思想上烦闷,精神上困顿。 当他们发现无法通过政治方式寻求解决之路的时候,文
          学再次成为释放这种情绪的重要通道与出口。 成仿吾曾评论说:“革命运动停顿了,革命文学运动

          的空气却高涨了起来。”          ③  鲁迅在解析革命文学在上海的兴起时也提到:“这革命文学的旺盛起来,
          在表面上和别国不同,并非由于革命的高扬,而是因为革命的挫折。”                               ④  这种观察同样适合北平。
          一批青年通过文学创作的方式纾解内心愤懑,或以文艺运动为掩护,反抗国民党的政治与文化统

          治,实现个人抱负。       ⑤
              1930 年 3 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 受此影响,同年 9 月 18 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北方部(以下简称“北方左联”)与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北平分盟(简称“北平社联”)同时在北平大



             ①  与本文相关的研究参见马俊江《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北平小报与故都革命文艺青年》,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大学中文系,
         2009 年;季剑青《北平的大学教育与文学生产:1928—1937》,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年版,第 143—199 页;欧阳军喜《一二九运动再
          研究:一种思想史的考察》,《中共党史研究》2014 年第 2 期;裴植《1928—1937 年北平青年左翼倾向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大
          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 年;王翠艳《探寻左翼文学运动的“北平路径”与“北平经验”———北平左翼文学运动研究的历史、现状与
          展望》,李怡、毛迅主编:《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巴蜀书社 2021 年版,第 300—311 页。
             ②  参见张太原《从思想发现历史:重寻“五四”以后的中国》,中华书局 2016 年版,第 367—414 页;卢毅《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左翼文学兴盛原因再考察》,《中共党史研究》2020 年第 3 期。
             ③  成仿吾:《全部的批判之必要———如何才能转换方向的考察》,《创造月刊》第 1 卷第 10 期,1928 年 3 月,第 1 页。
             ④  鲁迅:《上海文艺之一瞥》,《鲁迅全集》第 4 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297 页。
             ⑤  伍启元在 1933 年对“革命文学”作出比较精当的概括:“它的立脚点,是‘普罗列塔利亚’(即无产阶级);它的哲学上的根
          据,是辩证法的唯物论;它的目的,是在揭破支配阶级的罪恶;它的格言,是‘一切艺术都是宣传’;它的态度,是积极的,是富于反抗
          性的;它的内容,是满充着热诚的……它的产生,是中国的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伍启元:《中国新文化运动概观》,黄山书社 2008
          年版,第 104 页。
           3 4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