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6 - \2023年5-6月
P. 36

王建伟 / 从潜流到激流:20 世纪 30 年代北平的左翼思潮与行动

          学法学院成立。      ①  以此为标志,北方左翼文化运动登场。 之后,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北平分盟、北
          平世界语者同盟、北平左翼音乐家联盟等相继成立。
              北方左翼文化的兴起首先是政治环境激发的产物,同时与中国共产党的文化策略息息相关。
          从共产党方面考虑,国民革命失败后的严峻形势促使工作重心转向农村。 但对于城市,共产党人并
          未放弃,而是根据城市工作的条件和特点,寻找新的斗争方式。 共产党先前在城市中主要是组织工
          人罢工,或发动武装起义。 此时,则转入思想文化这一阵地,在上海、北平等地,通过组建文化团体,
          紧紧抓住知识青年群体,发动了一场左翼文化运动,这是在思想文化战线上向国民党发起的另一种
          进攻。  ②
              北方左联成立之初选出的第一届执委会一共由九人组成,除段雪笙与潘训(潘漠华)为共产党
          员之外,其余大多为大学、中学的在校学生。                   ③  不管是领导机构,还是盟员,专业作家很少,知名作
          家更少,有些人甚至因在文学功底上的自卑而不愿意加入。 一些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士虽对左
          翼文化运动表示同情,但一般不会站在前线,更不会公开露面。 盟员陆万美回顾说:“北平从事专
          业创作的人本来不多,‘五四’前后的老一辈作家,大都在大学任职,生活比较优裕而安定,要求革
          命、愿意参加冒风险的实际斗争的就更少”,当时的活跃分子多数是青年教师、学生。                                    ④  曾担任北方
          左联党团组织部长的冯毅之指出:“当时参加左联,文学喜爱和成就虽是条件,却不是主要条件,主
          要条件是敢于革命、敢于斗争,不怕坐牢、不怕牺牲。 领导的关门主义和‘左’倾思想,又放弃了‘合
          法’和‘半合法’的斗争方式,那些有地位有名望的文人,就是思想进步,对我们也是敬而远之。”                                        ⑤
              这样的人员构成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北方左联缺乏有效的组织力量去扶植年轻人的成长,盟
          员们的创作热情也未能长久维持,更没有催生出比较成熟的文学样式与艺术作品。 当事人杨纤如
          认为,大学生的写作水平毕竟有限,即使写出来了一些作品也无法发表,盟员写作兴致不高,“工作
          重心就转移到政治工作方面了”。 他们直接走上街头,冲上了政治斗争的第一线。 到了后来,左联
          盟员与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工作性质没有什么区别;与其他革命团体如社联、反帝大同盟、革命互济

          会成员的工作性质也没有什么区别,“担负的革命任务相同,承担的风险也一样”。                                   ⑥
              北方左联的这种转向实际上是主观与客观因素综合发生作用的结果。 它虽以“文化同盟” 命
          名,但自成立之日起,就不是一个纯粹的文化机构,而是具有明确的政治定位与使命,本质上还是一
          个从事政治斗争的革命团体。 北方左联成立宣言对此有明确表述,“文学,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
          学,一样地是以一定的阶级意识为出发点,现社会决无没有阶级意识的任何文化”,“无产阶级的文

          化运动,势必成为无产阶级政治斗争底一翼”!                    ⑦  后来北平文化总联盟机关刊物《大众文化》 也在
          创刊号上强调,无产阶级文化的中心任务“应该努力成为无产阶级及被压迫大众参加这些政治斗



             ①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北方部主要活动时间为 20 世纪 30 年代初期,后来还曾短期存在过一个名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北平分盟
          的组织,简称“北平左联”。 这两个团体都以推动左翼文化运动为主要职责,人员有交叉,开展的活动也比较类似。 由于处在地下秘密
          状态,很多左翼团体的组织形式都比较松散,人员也经常处于变动之中,即使是一些亲历者也无法掌握全部信息。 因此在很多当事人
          的回忆中,存在“北方左联”与“北平左联”两种说法混用的情形。 本文为行文方便,统一称“北方左联”,资料引文则保持原貌。
             ②  参见谢荫明、刘亚军《左翼文化运动的深入和一二九运动的爆发》,《中共党史研究》1988 年第 2 期。
             ③  谢冰莹,北平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张璋,辅仁大学化学系学生;梁冰,北京大学心理系学生;刘尊棋,燕京大学学生;郑吟
          涛,身份不明确;张郁棠,燕京大学学生;杨子戎,北平大学艺术学院戏剧系毕业生。 参见杨纤如《北方左翼作家联盟杂忆》,《新文
          学史料》1979 年第 4 辑,第 220—222 页。
             ④  陆万美:《迎着敌人的刺刀坚持战斗的“北平左联”》,《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0 年第 1 辑,第 18 页。
             ⑤  冯毅之:《北平左联回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左联回忆录》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2 年版,第 554 页。
             ⑥  杨纤如:《北方左翼作家联盟杂忆》,《新文学史料》1979 年第 4 辑,第 224 页。
             ⑦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北方部成立宣言》(1930 年 9 月 8 日),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天津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
          会编:《北方左翼文化运动资料汇编》,北京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45—46 页。
                                                                                              3 5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