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8 - \2023年5-6月
P. 38
王建伟 / 从潜流到激流:20 世纪 30 年代北平的左翼思潮与行动
中,曾幼稚可笑地担心和忧虑,管理北平市的大权若一旦掌握在我们手中,那怎么办? 能不能管
理好?!” ①
编辑、传播左翼刊物是北平左翼团体的重要任务。 他们出版了《文学杂志》《文艺月报》《社会
科学》《艺术信号》《文化新闻》《新大众》《北方青年》《文艺小报》《冰流》《新诗》《文学前线》《科学
新闻》《北平美术》等。 这些刊物主要有两个出口:一部分内部消化,如北平文化总联盟就经常采
取伪装方式,将一些刊物秘密送到各加盟团体;另一部分则流入东安市场、西安市场、青云阁等书
店、书摊以及一些学校门房进行售卖,“出售这种刊物自然有被查抄的风险,但是一来进步刊物受
青年学生欢迎,销售很快,有利可图;二来发行者先不向经售者收款,事后算帐,所以书商很乐意
经售,发行量很大”。 ②
书商为追求利润,自有其生存策略。 他们“不敢把革命的书刊放在书架上,但是却巧妙地藏在
书柜里,专供熟人或是老主顾购买。 特务搜查的时候,他们能悄悄地暂时运走。 因为这些书极受读
者欢迎,销路大、获利多,所以一些小书商虽然冒着危险却乐于暗中推销”。 ③ 有盟员回忆,西单的
书摊小贩们比较精明,他们会观察买书人举动,如果某个客户的目光落在进步的书和期刊上,不停
地翻阅这些杂志、书籍,他们就会“偷偷地从秘密的地方拿出被禁的革命书”向客户推销,其中有不
少马克思主义书籍。 ④
关于 20 世纪 30 年代北平市场上流通的左翼书籍,许多亲历者多次提及东安市场和西单商场。
两家商场各有两三家小书店,半公开地出售禁书,如《共产党宣言》《反杜林论》《哲学的贫困》《国
家与革命》《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等,这些书都由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的长江书局秘密
出版发行。 ⑤ 东单附近一家日本人开设的东亚书店也出现在很多人的回忆中,那里可以得到一些
日文的马列主义著作和一些苏联文化介绍。 北海附近的国立图书馆和某些大学图书馆,可以看到
莫斯科的英文版的《国际通讯》。 ⑥
北平左翼团体越来越讲究传播策略,北平剧联主办的《血腥》杂志的更名就是一个典型个案。
据当事人杜如薪回忆,该刊最初以《血腥》命名,意图是要唤醒人民,“让人民看看东北人民被屠杀
的惨状,让东北人民的血腥味去刺刺人们的感官”,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发表的文章“就是血淋淋的
揭露”,“表现手法也多是自然主义的赤裸裸的暴露”。 当他们意识到这种做法容易产生“盲动和冒
险”后,就改变策略,更名为《血星》,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它却通过斗争的实践,经历了一段思想
觉悟不断提高和深化的过程”。 ⑦ 此外,一些真正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书籍,通过巧妙包装或改头换
面得以出版,有些宣传唯物史观的图书“却要冠上哲学二字以广招徕”。 ⑧
从创作实绩看,北平左翼文学最终达到的艺术水准是有限的,这是一个被比较普遍接受的结
论,即使很多亲身参与者也很少否认这一点。 左翼文学社团泡沫社成员刘曼生(谷牧)后来回忆:
“作为一个文学青年,当时的作品是不太成熟的,而且在找到党组织之前,有的作品带有赚稿费糊
口的性质,所以我并未积极支持学者编我的文学作品集。” ⑨ 左翼团体、清华大学文学会学生陈落
① 冯毅之:《北平左联回忆》,《左联回忆录》下,第 554 页。
② 杨纤如:《北方左翼作家联盟杂忆》,《新文学史料》1979 年第 4 辑,第 224 页。
③ 陈北鸥:《回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北平分盟的艰苦斗争》,《新文学史料》1979 年第 4 辑,第 237 页。
④ 冯毅之:《北平左联回忆》,《左联回忆录》下,第 556 页。
⑤ 于伶:《北平左联到剧联的回忆》,《左联回忆录》下,第 565 页。
⑥ 陈辛仁:《北平左联支部的一年》,《新文学史料》1980 年第 1 期,第 72—73 页。
⑦ 杜如薪:《〈血星〉高照》,《北方左翼文化运动资料汇编》,第 382 页。
⑧ 佳冰:《再论新唯物论》,《北平晨报》,1933 年 5 月 23 日,第 12 版。
⑨ 谷牧:《谷牧回忆录》,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21 页。
3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