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3 - \2023年5-6月
P. 43

2023 年第 3 期

          政治环境息息相关。 1928 年 6 月南京国民政府接收北平之初,确立的只是名义上的统治,阎锡山、
          张学良等地方实力派先后成为北平实际的控制者,各派政治势力的博弈错综复杂,为北平左翼思潮
          留下了生长的缝隙。        ①  杨纤如记述说,当时平津正处于阎锡山统治下,“而阎冯正联合反蒋,整日军
          阀混战不已,你死我活,自顾不暇,抽不出手来压迫革命活动,而且也还不知道共产党的厉害。 不是
          不想反革命,而是暂时顾不上……所以当时除上海租界内可以游行示威而外,只有北平还有条件干
          这个行动”。    ②  李正文也描述,张学良对于北平学生的活动“采取了睁一眼闭一眼的不干涉态度”,
          因此,他们的活动“ 差不多是半公开的”。 当时北平的地下党“ 十天或半个月就搞一次游行示
          威”。 ③  左翼学者侯外庐也称,张学良对北平学生运动采取的是一种有保留的干预态度,“不论组织
          集会,还是宣传马克思主义,只要限于学校范围内,多少还有那么一点自由。 即使有时把人抓去,也
          会较快地释放”。      ④
              1933 年 1 月初,日军进攻山海关,不久之后北平绥靖公署主任张学良辞职,南京国民政府在北
          平设立军事委员会分会,军政部长何应钦代理分会委员长。 5 月 31 日《塘沽协定》签署之后,中日
          暂时达成妥协。 国民党中央军队开始深入华北腹地,对北平的掌控能力明显增强,对意识形态领域
          的监管也更加严密。 蒋介石以维护治安为名义,调派中央宪兵第三团进驻北平,其侄蒋孝先担任负
          责人,同时兼任北平宪兵副司令。 作为特务机构,宪兵三团可以跨越警察系统直接采取行动,北平
          政治气氛明显紧张起来,“宪兵第三团来北京以前,军警当然也反共,但还很少紧跟紧追地抓人。
          宪兵第三团来了以后,情况就大变了”。                ⑤  许多左翼人士对此印象深刻,“国民党的宪兵第三团,对
          北方的爱国人士和革命青年来说,是一个血腥的名字”。                        ⑥
              侯外庐回忆,自从宪兵三团进入后,“ 北平的上空阴云密布,全城完全笼罩在法西斯恐怖之
          中”。 蒋孝先“秘密地派大批特务布置在各个大学的周围,每当学生们有集会活动,就倾巢出动,横
          加破坏;或派特务伪装混进学校,暗中监视师生的活动,包括教学活动。 特务巡视教室走廊的情况,
          便是发生在此时期。 当时,有些大学的门房也被收买,成了监视革命师生进出的暗哨。 宪兵特务闯
          进学生宿舍、教员家里,以至在街头巷口,随便抓人捕人,已是司空见惯”。                               ⑦  1934 年 8 月,担任北平
          大学女子文理学院院长的范文澜因对“共产党以及好青年表示亲近”,被宪兵第三团逮捕并押送南
          京,后经蔡元培和北京各大学校长以及一些教授联名营救,才于 1935 年 1 月初被释放。                                 ⑧
              当时北平的报纸上“几乎每天都有几起所谓《反共启事》或《悔过自新书》之类报道”。                                      ⑨  即使
          清华大学这类政治环境相对宽松的城外高校也渗入了国民党的便衣队伍,在校学生赵俪生记述:
          “蒋孝先的宪兵三团就驻扎在北平,他们的便衣侦探就混在我们食堂里跟我们邻桌吃饭。 只要在
          你枕头下找到一本绥拉菲莫微支的《铁流》,就够叫你被捕了。 假如再搜出来《1925—1927 中国大
                                                                                            I
                                                                                            0
          革命史(简略本)》或者《清算立三路线》小册子,那么,你就被认为是正宗正派的‘共党’了。”
             ①  王建伟:《 从“ 边城” 到“ 危城” ———“ 故都” 时期北平与南京国民政府之关系》 ,《 学术研究》2020 年第 7 期,第 118—
         127 页。
             ②  杨纤如:《北方左翼作家联盟杂忆》,《新文学史料》1979 年第 4 辑,第 219 页。
             ③  李正文:《回忆“北平左联”与“北平社联”》,《北方左翼文化运动资料汇编》,第 412 页。
             ④  侯外庐:《韧的追求》,人民出版社 2015 年版,第 40 页。
             ⑤  何兹全:《爱国一书生·八十五自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67 页。
             ⑥  王西彦:《回忆北平作家协会及其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0 年第 2 辑,第 41 页。
             ⑦  侯外庐:《韧的追求》,第 41 页。
             ⑧  范文澜:《从烦恼到快乐》,《中国青年》第 3 卷第 2 期,1940 年 12 月 5 日,第 68 页。
             ⑨  李正文:《“北平左联”时期的理论斗争》,《左联纪念集:1930—1990》,第 164 页。

             0
             I  赵俪生:《篱槿堂自叙》,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39 页。
           4 2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