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9 - \2023年5-6月
P. 39

2023 年第 3 期

          也认为:“那时候出版的刊物,特点是革命热情高,内容密切反映当时的现实矛盾,有时代气息;缺
          点是理论文章不多,创作一般不大成熟,而且没有经济基础,没有长远计划,出一期算一期,即使没
          有查禁也很难继续办下去。”            ①
              但从政治史与思想史视野考察,左翼文化运动与北平社会发生了密切关联与互动,许多盟员更
          加认同作为“革命者”的政治身份,政治热情明显压制了文艺热情。 杨纤如在 20 世纪 80 年代末期
          回忆时就坦陈,相对于中国左联的显著创作成果,北方左联在“这方面收获是不大的”,“我们几乎
          大部分工作都投入政治方面……如果说‘北方左联’专搞政治活动‘不务正业’也不为过份”。 但是
          针对外界关于“左翼作家作品粗糙不文”的评论,他也表达了鲜明的观点:“倘使没有大革命失败后
          革命文学的呼声,‘五四’以后的新文学就如此安定平稳地走下去,可能产生一批艺术水平较高的
          作品,致使国民党反动统治得以短期的无忧无虑。 事情是左翼作家不允许这样办! 青年文艺爱好
          者不允许这样办! ……激动人心上进,呼唤奋起急追潮流,打破思想苦闷,激起对旧时代、反动统治
          者的愤恨感情,算不算得时代精神的美呢?”                   ②
              文化与政治紧密结合,构成了这一时期北平左翼思潮的最显著特征。 北方左联一直非常强调
          革命实践,开展的很多活动都远远超越单纯的文化性质,带有鲜明的政治倾向与抗争意味,他们的
          目标是既要创作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又要成为无产阶级的革命人,一批左翼文化人最终也投入实际
          的政治与军事实践,这是北平与上海左翼文化运动的重要区别。 如潘训、端木蕻良等人都参加了冯
          玉祥、方振武、吉鸿昌于 1933 年在张家口组建的的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在古北口、喜峰口一带抵抗
          日军侵略。 因此,北方左翼文化运动也被视为整个华北抗日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方左翼文化运动的艺术创作成就固然有限,但对于那些对文艺或政治饱含热情的青年而言,
          仍旧起到了吸纳聚合作用,为中国共产党在文化战线上培养了一批反抗国民党统治的革命力量。
          北方左联通过在北平师大、中国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朝阳大学、平大法商学院及一些中学设
          立直属小组,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支部,将其作为拓展组织力量的重要方式。 小组的活动主要包括讨
          论创作作品以及参加实际斗争等。 各小组开会时,北方左联经常选派执委参加。 这些小组往往还
          有外围社团,一般以文艺研究会、读书会等名义存在。 许多青年先进入这些社团,然后再加入左联、
          社联、剧联等,有时甚至一人同时兼有两三种身份。 中国共产党首先从这些社团中发现挖掘积极分
          子,然后吸收入党,这也是北方左联存在的重要意义。                        ③  中国共产党北平党组织历经多次严重破
          坏,但仍可依靠这些外围组织生生不息,展示出共产党人独特的斗争方式与生存逻辑。


                           二、 九一八事变后北平左翼思潮与民族主义的汇流


              1931 年 9 月 18 日,日本关东军炮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几个小时后侵占沈阳,随后进攻辽宁、
          吉林、黑龙江,东北三省沦陷。 中国丧失大片国土,国人为之震动,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时代情绪,迅
          速蔓延。   ④  多地民众群情沸腾,掀起声势浩大的抗议与救亡宣传运动。 青年学生走在前列,通过各


             ①  陈落:《北方左联解散前后回忆点滴》,《左联回忆录》下,第 651 页。
             ②  杨纤如:《寿南北两“左联”六秩》,《左联纪念集:1930—1990》,第 29—30 页。
             ③  北平市公安局也明确认定,北方左联与北平社联均为中共地下党的两个团体,并密切关注两个团体在北京大学、清华大
          学、民国大学、中国大学等校的内部动向。 参见《北平市共党活动情形调查表》(1931 年 6 月),《北方左翼文化运动资料汇编》,第
         630—637 页。
             ④  陶希圣认为,九一八事变以后之思潮只有一个问题:“如何使国家从帝国主义铁蹄下解放”,“对抗民族敌人之要求,超过
          一切内部纠纷”。 参见陶希圣《青年思想之动向》,《现代青年》第 7 卷第 3 期,1937 年 5 月 15 日,第 4—5 页。
           3 8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